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关于环境保护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关于环境保护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15818 浏览:692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关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原因,并针对目前农村的现状提出环境保护的对策,以期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引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4%, 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 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广大农村地区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仅影响到农民的身体健康, 也威胁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由于诸多因素不断恶化,如果不加以解决改善,经济再发达也不能称其为新农村。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1、农业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用量的1 倍多。我国农业每年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 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 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 ,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田化肥平均施用量已逾360kg/hm2,而化肥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 个百分点;平均农田农药使用量为2.25kg/hm2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1/2。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大量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造成土壤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土壤受到污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甚至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2、乡镇企业污染危害严重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巨大危害。目前乡镇中小企业呈现出“多、小、散”的格局,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也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严重污染,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3、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农村生活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每年产生约30亿吨。但由于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绝大部分露天堆放,严重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环境。而且农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排。②禽兽粪便污染加剧。 目前农村的禽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资金有限,以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大部分的养殖场不能对其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做出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 据统计,畜禽粪便年排放量19 亿吨, 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倍。 加之有些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着畜禽散养现象, 更是导致粪便满街,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③作物秸秆焚烧现象普遍。 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农民对作物秸秆50%以上或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随意丢弃,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而且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生活环境。

4、非环保的开发造成的污染

一些农村地区大量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毁垦殖、毁林等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使得大量农田养分流失,水、土地质量下降。据报道,我国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过 50 亿吨。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淤塞,导致蓄洪能力下降,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还有一些地区过度放牧,使得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人退局面。

二、造成目前农村环境现状的原因

1、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民迫于生活的压力,把经济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例如,有些村镇为了经济发展甘愿引进污染严重的陶瓷厂、化肥厂等企业,而付出的代价则是环境的日益退化。 没有工业的村镇,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 导致了大量的耕地无人种植,荒草丛生。

2、政府长期忽视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监测,缺乏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机构。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得到预防预警;大多数农村地方财政投入少,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城乡二元化体制,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很少。

3、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长期以来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及观念。从地方政府看,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使得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缺乏,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在农村普遍存在。

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

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①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调整产业 、能源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着重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壮大特色产业。 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废水)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改变家庭畜禽散养方式, 推广 “畜—沼—田” 等能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模式, 把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中国长期以来造成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 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 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属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商品化程度低,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 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最主要原因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被农民享受到。 因此,应该扶植乡镇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 使得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将农产品更多的附加值惠及农民。

2、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建设

①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已颁发《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 》等法规 ,但尚未有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等具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 建议政府对农业生态建设采取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加大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具有强制性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利用促进条例》、《地下水保护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方面的法规。
②加强执法监督 。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环境报告制度,企业要公开排污的种类、数量,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减少污染。还要建立问责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制,有关部门要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保护主义及干扰环境执法,应依法追究责任。

3、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卫生条件。一是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以及使用清洁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畜禽养殖条件,减少畜禽粪便污染,采取“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还可制成有机肥等。二是加强环卫机构建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对地处农村地区的企业要完善排污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比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绿色环保生产。

4、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从治理脏、乱、差入手,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奔小康的大事。 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创造“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王淑娟,张铁军.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建设生态和谐新农村[J].河南
农业,2009(5):4-5.
赵成章 ,卞纲成.论农村的环境保护 [J].吉林农业 :下半月 ,2009(3):
81-83.
[3] 刘国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0(1):1-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