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生态文化引导下城市形态设计

生态文化引导下城市形态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4685 浏览:148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回顾了历史上的国内外城市形态演变历程,并根据城市形态演变机制的相关分析,本文对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理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化;城市形态
面向生态是设计思想的重大变革,人类按照生态学思想或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规划人类生存环境。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还不发达的时候,人类的营造活动只能服从自然条件的制约,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就需要自觉地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循环和演化规律,从而把人造环境纳入到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之中。注重生态代表了一种价值层面的追求,反映在城市形态上,则从重视城市公园的作用到重视城市人工形态对自然的各种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城市形态的设计包含了对自然适应的原则。

一、早期以重视城市公园和绿地为基础的理论研究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和精神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面临日益严峻的局面,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绿地紧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交点。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和共同的危机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学得到极大的关注,1971年,联合国提出了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MAB计划,内容涉及城市生物、气候、迁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城市演替过程等多层面的系统研究,目前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参加了这项研究计划。关于生态理论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怎么发表展很快,但其思想源远流长。其中,中国古代的风水说,就是一种在直觉经验的基础上尊重环境的学说。千百年来,绿色理想一直在城市生活中以各种方式出现,早起的城市通过园林来表达这一理想,这一历史传统延续至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城市公园。
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首先系统地出现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思想中,并和城市的社会经济有效地结合了起来,19世纪末,霍华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希望能够结合大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优点。霍华德主张创造和自然保持密切联系的社会城市,这种城市在保证就业的基础上能够提供充满积极的城市价值的环境,他把大城市的功能化整为零,用区域城市(Regional City)的组织形式来代替大城市的所有功能,以一系列的小城市通过快速交通线整合在一起,资源互补共享,文化密切相连,既享受到大城市的好处,有保留着小城市和自然充分接触的健康生活。霍华德的思想是通过布置在大范围绿色环境中的城镇群之间的协调,能够避免大城市带来的拥挤、混乱和嘈杂,却能够具有大城市的规模所带来的能力。

二、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

1971年,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与霍华德相比,麦克哈格更加重视更加注重自然本身的进程,他认为城市的发展不应阻碍所在区域的自然进程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围绕着自然生态的完整来进行。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景的问题,也不只是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保护。
受国外生态导向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一些概念,如俞孔坚等人提出通过“反规划”途径,建立城市生态网络,从而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怎么写作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景观格局。下表反映了传统的城市设计与生态型的城市设计的区别如表3-1。

表3-1传统型与生态型城市设计区别对比
类型传统型<利益驱动>生态型<社区驱动 >
目标获得最大利润满足社区需要
途径土地投机、社区处于私利开发土地培育、社区援助
资金来源任一方式—大都为有利润产出的银行合乎的投资与地方兑换贸易系统—资金返还到社区
材料来源任何“方便的”—市场驱动、出于私利、资金密集型慎重选择—健康、利于环境、地区性、劳动密集型
政治排他的、腐败的、权宜之计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包容的、道德的、开放的、以生态为中心的
经济自然和人是为经济活动怎么写作的经济是为社区和生态怎么写作的

三、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理论研究

生态城市研究也认为生态城市是有一定发展极限的城市,并提出了环境容量和生态足迹的概念。威客内格尔(Wacker nagel)和瑞斯(Rees)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旨在监测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被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测试指标。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最初William Rees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Wacker nagel于1996年进一步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其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产生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将一个地区何国家的资源、能量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感。

四、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的相关研究

从目标上来说,生态理论是要建立生态城市,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1984年的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5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5项基本原则系统地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方面。设计结合自然理念的提出标志着生态学方法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了城市规划之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城市”更是城市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前苏联生态学家N杨诺斯基和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等学者分别与20世纪80年代初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
杨诺斯基提出,生态城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主要观点是: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与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按生态学原理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及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美国学者理查德.雷吉斯特认为城市人为活动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生态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意识到城市的生态极限的城市类型,通过发展生态城市,人类能够避免生态上不健康的城市蔓延,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并在伯克利进行了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
国内生态学对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对生态城市的研究。规划学界的研究更多地偏重在城市规划理论中,体现生态城市的要求。江小军分析了生态城市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产业发展和空间形态。胡俊认为,应通过扩大自然生态容量、调整经济生态结构、控制社会生态规模和提高系统自组织性等系列规划手段,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创建生态城市。刘建军认为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协调,把握城市的合理规模与环境质量聚集度,重构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空间形态等。陈玮针对山地城市的空间建构理论进行了探索,论述了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生态去想,提出了山水化结构的生态调控导向。
参考文献
黄肈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1):61
詹克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郝赤彪、解旭

源于:论文的写法www.udooo.com

东、郭晓兰,“生态城市”的渊源探究,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4):40~4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