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中外建筑史中建筑和哲学内在影响中专

中外建筑史中建筑和哲学内在影响中专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6758 浏览:228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建筑学的科学概念入手,简要回顾中外建筑历史发展概况,试图从理论角度阐述建筑学与哲学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对建筑学的影响。从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特征上把握建筑学本质以期探讨建筑多元化及其成因。
关键词:建筑学历史;哲学影响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and philosophy of these tw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inner logical connection attemp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o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laws of the human mind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rchitectural diversity and its causes.
Key words: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philosophical influence
2095-2104(2012)
1.哲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有了“建筑学”历史。远古的原始人类为躲避大自然的侵袭,凿洞穴居。在岩洞里进行壁画,开始着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西方,建筑学作为一古老的学科,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两重含义:第一,作为建造房屋活动的过程。第二,作为最终表现形式—建筑却成为营造它的人的美学思维载体。哲学,源出希腊文,即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和政治、、道德、艺术、美学等不同,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建筑学一方面体现着技术的特性,然而它的核心却是美学价值的创造,正是“形而上”的范畴。从表面上看,哲学与建筑似乎是在一条平行线上发展的两个主体。但它们实质是紧密交织发展的,呈螺旋上升态势。建筑创作始终受着当时当地物质技术水平的、文化的、心理的、尤其是哲学思潮的影响。建筑学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并展开的。
2.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木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建筑仅是匠术一种,并没有以人文为基础的科学的学科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理”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指儒家思想“”,这种“理”涉及的是人性本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侧重于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上;二指“物理”,涉及的是事物关系,自然法则,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既有“”理性,也有“物理”理性精神。“”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上;“物理”理性则反映在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势利导等等审时度势的务实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因”字上。儒道这两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类型上、布局上、型制上、设计意匠上都有反映。例如既有崇尚意识的宫殿型建筑,也有渗透玄学意识的园林型建筑,既有森严、凝重的对称式布局,也有灵巧、活变的自由式组合;既有堂而皇之的富丽格调,也有天趣盎然的淡雅风韵;呈现出多样的中国古代建筑性格和美学品味。
3.西方哲学思想在建筑学历史中的反映
这种情形(哲学思想作用于建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筑创作美学)同样反映在西方二千多年来的建筑史上。我们知道,西方文明根植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沃土中。古希腊哲学产生了以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本原是“数” )等为代表的古代的、素朴的、自发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以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创立的几何学。这些反映在建筑实践中就产生了具有严格数的和谐比例关系的“柱式”,即以几何构图为特征形式的石构柱式神庙建筑,从而奠定了西方二千年来的石构建筑体系的基础。古希腊石构建筑明显不同于古埃及金字塔以及阿蒙神庙那样粗大,排列密集的柱网所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神秘、压抑、有着几分恐惧的感受,恰是带有原始宗教精神特征的物化表现形式。相反的是,由于古希腊城邦制的意识形态及其哲学思想,同样是神庙型制,那带着山花的柱式建筑却给人几分明快、开朗、向上的启示以致影响到近代欧美建筑,成为那些体现性格特征建筑的标签,例如美国国会山建筑群等。以后的古罗马的哲学思想正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即以朴素唯物的理性去对待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火山灰作为建筑新材料。在古希腊建筑基础上创造出塔司干柱式和拱券技术,给合成新的券柱式建筑。
公元1054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迷漫着神秘主义。各种唯心主义大行其道,形成了教条的经院哲学,神权高于一切,作为其精神外在的物化形式,建筑上主要是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其特点是建筑结构墙垣厚重,窗子小,内部昏暗而外观封闭;内部空间往往也很狭隘,建筑给人紧张局促的沉重感观。正如基督教教义所述:苦难、压抑、期盼来世。“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其特点在于整座哥特建筑强烈的向上动势,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墙垣和钟塔都是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并且顶上都有直刺苍穹小尖顶。这种视觉上动感就是有意引导人们对“上帝”的归属感。到了14世纪~16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其综合建筑创作理论及实践的反映便是:建筑理论活跃、市俗建筑增多而且类型多样化。这个时期主要建筑是府邸建筑、别墅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城市设计,如市政广场等等,在建筑创作理论不断深入,尤其是平面和空间布局上有着明显进步,建筑尺度也一般亲近宜人像拉菲尔的潘道菲尼府邸。
17世纪,文艺复兴晚期以后,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从形式上看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其目的是要在教堂中营造神秘迷惘的同时又要标榜教庭富有、珠光宝气的气氛。在哲学思想上明显地反映出神秘主义与市俗哲学的结合。与此同时,法国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强调绝对君权而形成以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为代表的建筑形式。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并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五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这个时期的建筑在外表上虽还是古典风格样式,但隐约的内在本质却悄然起着某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科学性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例如波尔多剧院、万神庙等。在建筑创作思想上也是解放、创新而不因循守旧的。仿佛预示着新的时期来临;一个强有力的、新的建筑潮流、真正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潮流在19世纪中叶终于开始了。
4.结束语
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是古典的折衷主义建筑走向现代建筑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古典建筑学的历史已经过了两千年的发展,至此已是它全面地走向终结的时候了。然而到20世纪初,西方现代哲学兴起,呈现出思想领域里的多元性、多变性。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建筑创作思想上仍然是在新功能、新材料、新环境下的折衷主义,但这只不过是西方二千余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风格谢幕时的总汇演而已。
参考文献:
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 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