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误区和对策

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误区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20850 浏览:938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教育文化(或曰校园文化)。一个优良舒适的校园环境对于孩子的愉快学习和健康成长是相当重要的。有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就能创造什么样的教育情景,有什么样的教育情景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当今,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到了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高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1.重校园物质环境轻校园文化内涵

有些学校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模糊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建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单纯追求校园的外观色彩,花草树木,以及校服的美观统一,几百万的塑胶球场,几十万元精心设计的校门等,认为要把学校做大做强,才能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而其他的如教室、综合楼、小角落等不起眼的地方基本上没有经过“雕琢”,就连基本上的提示性的标语都没有。这种只注意广告效果,从大处着眼,忽略细节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些把功夫都下在了装饰上表象上,用“钱”堆砌起来的建筑又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注重“面子”而不注重“内涵”,它违背了学校文化的本义,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仅塑造了一个亮丽的却没有实质内容的外壳。

2.校园张贴标语“口号化”和“成人化”,远离学生

在有些校园文化建设中,围墙、教室、大厅到处贴满的全部是电脑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职责、校训校风、目标、教师风采、安全提示语等,如“争创一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拒绝毒品从我做起”,“以人为本”等空洞无物口号,离学校的教育和学生比较遥远的,拉远了校园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脱离本校教学实际,没有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也没有真正融入师生和员工的思想与行动中。笔者认为,应尽量让标语的内容通俗易懂,不要那么机械死板和教条。

3.校园文化“千校一面”, 缺失个性和办学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会出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同小异:花草检测山、名人画像、校园雕塑、标语等。这样盲目追风,简单地复制别校模式和经验,结果是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雷同,没有个性和办学特色,出现一个学校精神或一个学校的校风变成了“教育界”的精神或校风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不会同出一辙,不会完全相同没有区别。

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稳定性,没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所学校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而,学校文化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朝令夕改。但因不同的校长有不同的个性、工作作风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因此会出现学校换了新校长后,校园文化建设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校园文化“僵固化”,脱离时代的潮流。校园文化同样有好与不好之分,优秀的传统是学校发展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的教育大环境下,到了一定时期会变成学校发展的障碍,慢慢地演变成一种病态文化时,它就可能阻碍或扼杀学校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学校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的重塑,不断修正其文化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永葆青春,让学校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5.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化”

对学校文化建设还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年年开个运动会,定期搞个XX杯足球、排球、篮球赛,或多举行唱歌、跳舞、成立乐队等娱乐活动,以为这样就是在建设校园文化。常常可以听到这样表述: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或学习小组,比如绘画、书法、音乐、书评小组等等,学校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和什么竞技比赛等等,勿容置疑,这些文体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增进师生间沟通和集体的凝聚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化,没有领悟校园文化的真正涵义。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策略

1.在观念和认识上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通过物质的、行为(制度)的、精神的(社会意识)等形式表现出来。正确把握文化概念,既要把握文化本质和现象的联系,又要把二者区别开来。一般认为,学校文化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类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先进的办学理念,并将其外化到学校的制度(包括校训及校风的表述)和校园环境建设中,并进而转化为学校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信念。

2.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主题明显,突出细节

校园文化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根据主题,也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进行总体规划和“定调”,大处着眼,宏观规划,整体布局,合理安排空间,尽量做到“满”而“不乱”。一些学校进行布置时,哪个角落能栽一棵树就栽一棵树,哪个角落能搞个水池就搞个水池,挤占学生锻炼和运动空间,这种不经过规划的任意布局,缺乏主题,使学校的布局显得凌乱不堪。另外除大空间要重视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udooo.com

外,不应忽略如厕所、走廊、操场边、楼梯间、水池边等“小角落”,要精心设计,突出细节,让教育随处可见。当然也不宜搞得太满太烦琐,给学生留一点休息和思考的“空白”之地。

3.加强学校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除物质环境建设外,也应着力于校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设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如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习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教与学有关的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全面设计。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激励着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4.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制度的建立和环境的美化不等于文化的形成,如果没有形成共同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观念,再完备的制度都可能形同虚设,美丽的校园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空壳。只有让学校的理念或精神真实地反映本校的价值取向,教育风格,行为方式,办学理念,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在全体师生员工中产生共鸣,融入师生和员工的思想与行动中,才能真正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学校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让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贯穿始终;以领导的作风带动教师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实现学校的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飞跃。

5.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但此名言后面的一句话“如果上面那些语录的思想不与集体当时关心的主题相联系,所有这些言论便不会进入学生的心灵,因而成为空谈”却没引人注意。上文所谈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轻视文化内涵、千校一面、文字资料过多,口号标语化等误区都是因为没有考虑学生主体地位,由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包办,布置成人化。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使学生得到的锻炼、享受乐趣,更能使学生理解和认同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如在学校一些地方贴上学生的童趣性的语言或者是漫画;不用铝合金文字的提示牌而通过举办“校园提示牌大赛”之类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木质提示牌;几十万元的雕塑换成让老师和学生把自己美术课上的雕塑作品放大并且自己去雕刻;围墙上不贴那些电脑制作的彩绘彩喷的图画或者是文字而把它建造成学生的“涂鸦壁”;班级文化布置中集中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布置出符合本班特色的“家”的感觉班级文化等。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物质(环境设施)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保障,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有机统一不能割裂或片面孤立的整体。总之,学校只有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上全面协调地发展,才能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