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国际金融 >对于盈利能力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盈利方式选择

对于盈利能力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盈利方式选择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5666 浏览:147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银行业在一国的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何种盈利方式,才能适应当前面对的宏观环境以及提升其盈利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乃至我国都是至关重要与紧迫的不足。论文浅析了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来自外资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三方面宏观环境,这三面环境都给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方式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现有的盈利方式。因为商业银行的最终目的是赚取利润,盈利方式是为其盈利能力怎么写作的,由此论文实证部分采取因子浅析法浅析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对国内外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了排名,根据排名情况将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先进银行进行了比较,浅析得出,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现行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方式阻碍了其盈利能力的进展,而通过提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与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提升净利息收入增加率、非利息收入增加率以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率可以提升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论文提出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业务革新举措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关键词:宏观环境论文盈利能力论文盈利方式论文业务革新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7

    第一章 绪论7-16

    1.1 选题的背景及作用7-9

    1.1.1 选题背景7-9

    1.1.2 选题目的与作用9

    1.2 国内外探讨水平及近况9-15

    1.2.1 国外探讨水平及近况10-12

    1.2.2 国内探讨水平及近况12-14

    1.2.3 对国内外探讨近况的评价14-15

    1.3 探讨策略与探讨思路15-16

    1.3.1 探讨策略15

    1.3.2 探讨思路15-16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相关论述基础16-24

    2.1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评价标准16-20

    2.1.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概念的界定16

    2.1.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16-20

    2.2 商业银行盈利方式概念的界定及进展历程20-22

    2.2.1 商业银行盈利方式概念的界定20-21

    2.2.2 商业银行盈利方式进展历程及转变理由浅析21-22

    2.3 盈利能力与盈利方式的联系22-24

    第三章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方式的必要性浅析24-32

    3.1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对的国际国内新环境24-30

    3.1.1 利率市场化24-26

    3.1.2 金融脱媒26-28

    3.1.3 外资银行与股份制的竞争28-30

    3.2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方式浅析30-31

    3.3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方式的缺陷31-32

    第四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浅析32-50

    4.1 模型选择及样本选择32-33

    4.1.1 模型选择32

    4.1.2 样本选择32-33

    4.2 基于因子浅析法的国内外银行盈利能力及影响因素浅析33-37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33

    4.2.2 KMO和Bartlett检验33

    4.2.3 因子浅析结果33-37

    4.3 实证结果浅析37-50

    4.3.1 公共因子及主要影响因素浅析37-38

    4.3.2 国内外银行盈利能力排名38-40

    4.3.3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其它银行盈利能力的比较浅析40-50

    第五章 基于利差与非利差并重的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选择50-67

    5.1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新型盈利方式的业务革新探讨50-63

    5.1.1 革新资产业务50-52

    5.1.2 革新负债业务52-55

    5.1.3 革新中间业务55-59

    5.1.4 革新表外业务59-63

    5.2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制度保障措施63-67

    5.2.1 更新经营理念63

    5.2.2 推进混业经营63-64

    5.2.3 加强风险管理64-65

    5.2.4 推进国际化经营65-66

    5.2.5 提升科学定价水平66-67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7-69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67-68

    6.2 本论文主要革新点68

    6.3 探讨不足与展望68-6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