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构建

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2-03 点赞:30720 浏览:1437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班集体中,学生的意见、思想相对统一,但每个人的个性、价值取向等等又是不同的。尤其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增加,这一点更为明显。因此,在强调人人平等,服从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共处,学会表达、讨论、交流的能力显得犹为重要。
近几年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热心探讨的课题,而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的班级管理却尚未涉足。因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实践和研究,根据“易于操作,实效性大,突出学生主体,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合作精神”的原则,提出小组合作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小组合作管理是指在班主任为首的班级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管理全过程,包括对小组合作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小组、班级进行评价,实现个体、小组、班级整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注重师生、班级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突出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组内间的合一互助合作与竞争。下面谈谈我在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中的一些作法。

一、小组分配,成员组合

第一阶段,采用“互补式”的分组,即把在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素质所处层次不同的学生排在一起的排座方式,它有利于班级总体素质的较快提高。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分层排座方式。它有几种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1、让调皮的、自制力差的学生与稳重的、自制力强的学生坐在一起。2、让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坐在一起。3、让思想品德修养悬殊的学生坐在一起。4、让学习差异较大的学生坐在一起。5、让胆小的、讷言的、性格内向的学生与胆大的、善言的、性格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当然,每一种分层排座策略是根据班级在一定阶段内需要整体优化的某个方面来进行的。第1、2种策略主要是针对班级的纪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需要加强而言的。第3种策略主要着眼提高全班学生的道德素养。第4、5种策略,则主要着力于整体提升学生的文化成绩。这几种分层排座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不便于素质高的学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特别是第4、5种策略,对于文化素养高的学生而言,学习中和同学探讨、质疑的机会变少了,明显不利于他们的文化成绩快速提高。从而到了一定的时机,就得采用第二阶段的分层方式。
第二阶段,采用“协补式”分组法,即把在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素质所处层次相同的学生排在一起的排座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某方面素质处于同层次的学生得以更快地发展,同样在这一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可能使某方面素质同处于偏低层次的学生变得更糟糕,还需要班主任对这样的小组多方面地进行关注与指导。例如:对于文化成绩处于班级最后一层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变得更敏感,对于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反而影响了学习。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处于班级最后一层的学生,这种方式可能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变得更加难以引导和教育,甚至出现意外事件。所以,一定要求第一阶段达到成熟的时机才可以实行第二阶段的分组法。
第三阶段,是“自由式”分组法,即让学生自由组合的排座方式。古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居。”以这种方式坐在一起的学生常常志趣相投、习性相近或是学习情况大体一致,易于相处。此式在层次的体现上和“协补式”有相同之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关系容易相处,也有利于教育者在学生处于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观察、研究学生各方面的内在素质,如学生的自控能力。但两者不同的是“协补式”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而“自由式”则是学生自愿的,是主动的。因此,此式没有和“协补式”相同的短处,它的不足主要是容易形成非正式团体,这又在某些方面不利于班级的管理了。不过,有了第

一、二阶段的准备和基础,再加上班主任的引导,这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排座方式。

二、组内分工,明确责任

在小组合作管理中,首先要选择其中一个当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必须得到每个成员信任与信服,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较好的学习成绩,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学生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而其他成员也得分工,有主管纪律的,主管劳动的,主管学习的等,让组内成员每个人都担任一定的职责,这样既树立了个人的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实现“组内的事,事事齐心干,组内的人,人人当组长。”
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需要角色定期轮换,即便小组的领导者也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由成员轮流担任。当明确了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会减少推诿以及搭顺风车的现象,如果没有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把小组的事当成是组长一个人的事,全部推给组长,就会加重小组长的负担。
组内分工明确,使班集体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了管理者,同时又都是检查监督者。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体现出自己身上的不足,积极上进的学生便会通过组内成员的协助,完善自己,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以主体的身份创新发展,而且整个小组都在进步,从而使整个班级也在一步步地前进。

三、设置标准,综合评价

评价是小组行为的指向标,对于小组合作管理的评价主要是从具体的规范性标准和人际交往状态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
首先,是个体规范标准,也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具体的标准依班级发展的状态不同所侧重的也会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从日常常规管理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考虑制定评价标准。下面是一个实验班级的小组的评价标准。
案例:小组常规行为评价标准

一、日常行业规范评价细则

1、早上7:30分要求准时到校,每天到校都应该穿着校服,佩带好红领巾

2、按时上交作业或要求安排上交的回执

3、早读认真

4、规范晨跑与两操

5、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与同学;有意见举手提出,不随意插嘴,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6、小组相互监督,课堂课间文明用语

7、课间及午休;不能影响他人休息

8、卫生情况检查过关
每天小组最高加分为5分,以上各条,全部做到的小组加5分,违反一条减少加分一分,直到减完为止;好人好事可视情况额外加分,但所加分数也不能超过3分。

二、学习情况

1、成绩加分:初始成绩为上一次考试成绩,以班级平均分为衡量标准。

例如:
初始成绩:A组4人的平无分为201分,班级平均分为198分,那么这一组的本次起分为201-198=+3分
本次成绩:A组4人的平均分为242分,班级平均分为220分,那么这一组的本次终分为232-220=+22分
那么这一组就可以得到加分+22-(+3)=19分。

2、由学科教师推荐各科作业完成情况最好、上课表现最好的小组,相应加分。

有了上面这样的针对小组的评价标准,小组的行为就更有持续性和方向性,也使得小组更具有凝聚力。
其次,是对体发展状态的评价。班级基本规范,在建立之初,是非常必要的,能让学生的行为有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所依据,并在学生自觉意识还不强的初期约束、引导学生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仅限于这些局部低层次的活动与规范,还要关注体和更高层次的发展状态。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交往、学业等几个方面以及小组评价主体来分析小组合作管理的评价。
班级管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在“人——人”系统中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传统的班级管理只重管理思想的灌输,学生少有角色体验,管理局面要么是死气沉沉,要么是策略太活失去制约。研究表明,未来的班级管理策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班级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合作精神的体现。而小组合作方式的管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六中3640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