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正气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树立正气

正气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树立正气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14773 浏览:606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正气,对于课程教学来说,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师德师风,还有这门课自身的先进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明确的政治方向。在所有的大学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几乎是唯一能给学生留下如此第一印象的课程。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树立正气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这门课却截然相反:第一节课的开宗明义方便操控,并且易于揉入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紧密,获得碰头彩的节点较多,往往是以精彩收场。但是,从第一章开始,知识点浮现,引申说明缺失,主旨阐述晦涩,列举论证生硬,大量作者指出的存在于本课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教师授课的难度加大,学生的理解接受状况不理想。越讲越难未免夸张,存留遗憾却是教师的普遍感受。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不是大多数的教师同时具备“道德”和“法律”全面系统的知识,驾驭课堂的难度较大。教学大纲已经确立了多年,但是针对德育课教师的职业拓展和知识实训一直停留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上,没有得以有效改善。二是这门课的地位身处大学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末端,在学术理论发展上未能获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得应有的重视,重要的先进理论和信息在课程中的设置类似于开天窗,所以导致这门课自身的体系不完整,结构存在欠缺。三是与大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严格说来,这门课程没有讲授“新知识”,重点、难点内容同大学前德育课、政治课的重复率非常高,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一些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而且导致教师在备课、备学生时相对准备不足。四是课程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基于第三点,我们不禁要问:这门课的开设目的是什么?它不是基础理论课,缺乏循序渐进的深入研究,换句话说,它没有下文;它不是实训指导课,在培养某一种学术、技术能力方面,它侧重的是培养“人”,缺乏的是能够量化的指标。学生的体会不会这么深刻,但作为教师无疑是纠结的。
笔者从多次担任这门课的教学经验中得出这样一个体会:尽管书本、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但只要从课程的根源入手,就会把握住核心环节:大学里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针对的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阐释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面临的诸多成长问题、学业问题、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合理设计规划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心智成长之路,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这样的出发点望过去,这门课程既不是初高中时期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人云亦云的机械说教:在规劝中有理论指导,在灌输中有现实依据,在示范中有深邃思想,在实践中有自我认知。总体来看,课程里树立的是正气。把握住这个教学思想,就牵住了这门课的总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部书中一以贯之,在所有的现实问题面前都不离左右。教师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程上教授真知,关注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牢固把握和树立正风正气,就会让它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虽然,这样的授课要更难,却与前者相比有不同的层次,更加值得去努力。
二树立正气就是让先进理念贯穿课程始终
首先,要准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涉及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做到精心筹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体现是具体的,既是宏观的指导,同时也是微观细化到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清晰并且生动。该课程的主线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课程的设置始终紧密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章节融汇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到有的放矢。由于结合时事和社会现象比较紧密,并且这门课的立脚点就是大学生身处的现实环境,所以学生在接受知识、提炼思想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在本课具体教学内容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等等,都是具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的,都离不开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去证明其先进性,同样还能合理证明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道德与法律的表现层次千差万别。大学生在入学前的政治理论素养止步于书本层面,囿于纸上谈兵,分析问题时往往脱离理论指导,偏重主观感受。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不仅自己要以身作则地熟练运用,而且要求学生努力掌握,方法得当就会换来结果的正确。教师坚持做到这一点,就会让课堂具备科学理性的生动、严肃高尚的鲜活。
三树立正气,要以先进的教学方法统领讲台
教师要通晓先进的教学手段,善于使用恰当的方法,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好的教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简化教学环节,做到事半功倍;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潜质;开拓创新思维,增进学习效果;强化教改成果,促进教学相长。所以,在运用先进的教法过程中,获得提高的除了包括学生、教师在内,还包括了课程本身和相关延展的教学、学术领域,最终的目的还是教好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教师需要审视自己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选择恰当、是否产生效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能是呆滞死板的,或者是华而不实的。教师要努力克服教学上的懒惰浮躁,避免投机取巧,确保教学质量。须知,教学方法虽然外表光鲜,内里却实实在在,要禁得住推敲检验。
既然形式要怎么写作于内容,运用了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后,重点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但是,体现在这门课上却未必如此理想。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原理和文本实验———附着在这些事物上的客观规律是可以固化下来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本身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在理解消化的过程中允许持有怀疑和困惑。教授这门课的教师普遍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学生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并且进而产生坚定的认同,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业成绩与人格养成之间显现出矛盾。产生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直视问题,运用好各种方法把正面的道理讲清楚。前文说过,这门课的操控难度较大,教师需要下足功夫攻克难点,才会得到学生的充分尊重;需要调动一切有益的教学手段,才会换取更好的解题思路;需要摒弃避重就轻、围点打援似的小聪明,才能培养举重若轻、微言大义的智慧。在与困难此消彼长的博弈之中,教师提高了职业修养,课堂上树立了正气,学生获得了真知。
四树立正气就要敢于直面社会矛盾解决问题
首先,既要敢于面对社会问题,勇于剖析,又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大学生朝气蓬勃进而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现象具有积极的导向。同时,由于思维敏捷、求知若渴,大学生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答疑解惑不会感到解渴。德育课教师直接承担着政治引导的使命,就必须有胆魄,责无旁贷地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更况且有些问题在这门课里是无法回避的,有的问题即便暂时搁置,也不能随意曲解。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教师,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给自己、给这门课树立了良好形象。
其次,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又要擅于引导学生寻找自身不足,努力提高修养。教师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要有意识地寻找学生思想上的“盲区”,结合教学进程对学生施加正确引导。要教育学生科学审视自己身心成长的状况,对这一阶段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正确对待;还要教育学生用平等心看待其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避免偏激,真心悦纳他人;更要鼓励学生积极为集体和社会的进步贡献正能量,明确公民应有的神圣义务。
最后,要引导学生用今天实实在在的努力学习和锻炼去博得将来的幸福,完成历史使命。教师在工作中切忌回避矛盾、打擦边球似地应付了事,否则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与信任,换回的恰恰是学生的敷衍了事、阳奉阴违似的功利心。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的姿态就应该是真诚、负责任、有威信,站稳讲台,树立正气。
参考文献
李小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王彤.有效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特色模式[J].科学咨询, 2012(9).
[3]李连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
[4]张岩.人本德育视阈下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11(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