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政治教学 >试议班级班级建设中非正式群体教育和导控网

试议班级班级建设中非正式群体教育和导控网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14736 浏览:604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大学班集体建设中通过采取“导”、“控”措施减少和削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班集体建设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20世纪初,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出“非正式群体”概念。它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在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基于某些个别需要,由个体在心理、动机、观点、信仰、爱好、感情等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组织结构形式的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班、团、队等正式学生组织外,在学生群体中实际存在着的,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符合学生心理的需要,有其合理和积极的成分,其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和活动目标的社会价值。如果规范和目标与班集体建设要求一致,符合班级成员的需要,就会起积极作用。反之就起消极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失范不利班级建设

班集体内存在的消极型群体很容易形成“小帮派”。成员为了参与所属群体的活动,会放弃参加班集体活动甚至旷课,长久下去会导致学生的组织纪律涣散,集体荣誉感降低,破坏了班集体共同的活动规范。

2.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

因为非正式群体的排他性,学生一般非常谨慎别人对自己群体的介入,时时提防他人的损害,有时甚至盲目地排斥群体外的所有人。由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班集体之中,如果班集体内有若干封闭性很强的非正式群体,就会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互相排斥的局面。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就会严重下降,班集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3.阻碍班集体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必须是存在于班集体这个正式群体之中的,它产生的基础是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与班集体的规范化同时存在,必然会引发冲突和矛盾。届时,非正式群体成员往往最终会选择所属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对班集体工作产生抵抗情绪,甚至不参加班集体活动,班集体所提出的各种措施将无法得以贯彻执行,影响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

4.扰乱班集体舆论导向,影响班级团结

非正式群体迅捷的沟通渠道,很容易使群体成员情绪得以传播和扩散,但由于各个成员感情好恶不同,往往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扰乱班集体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导控

针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自发性、心里相融性、群体活动异变性、流动性等特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导控。通过“导”,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健康的社团组织,参与社团活动,陶冶情操、调高能力,培养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把精力到正式群体活动上;通过“控”,控制大学生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弱化以至消除其负面影响,建设优良班风。

1.加强大学生心理研究

大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预示着他们由简单生活向复杂生活环境过渡,由单一的学习向多重生活目标选择递进,这一系列的转变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和压力,学生开始

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udooo.com

感到困惑,并寻求释疑的途径。因此高校应针对适应期学生的特点,制定教育对策,指导他们适应大学的环境等,避免因这一时期的心理危机而盲目地投入某一非正式群体。

2.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加强班级建设,健全班级组织功能

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应该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以点带面”的作用。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约束力强,往往能最大的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十分重要。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不但要选择一个事业心强、懂得教育规律的班主任、辅导员,还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健全班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怎么写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区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相异性

一旦形成非正式群体后,要及时了解群体的性质,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辩证地看待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否定。

4.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在群体中处于领导地位,他们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他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应重视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工作。

5.采用导师制

创建大学生导师制。通过这一体制,发挥导师在非正式群体中的教育影响作用,弥补大学生在转折期由于种种问题所导致的心理上的不适,满足学生对集体、对交往的需求。导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用自己的学术造诣、生活经验,给学生以及时的指导,避免他们在非正式群体的选择上出现问题,从而达到对非正式群体的监督、教育与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起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
熊焰.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探讨[J].教育前沿,2008
[3] 余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6,(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