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高中政治 >质性方法中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质性方法中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4034 浏览:91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质性研究方法中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而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质性研究方法,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质性研究方法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透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质性研究方法随着心理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在质性研究中散发着人文关怀的光辉,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使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人文关怀是教育对象的主观需要

“9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追求独立,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平等参与意识渗入“90后”的心灵深处。充分了解和研究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引导是必要的。

二、质性研究方法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质性研究方法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自身存在,是活生生的常人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它超越了传统的定性研究的局限性,散发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3]质性研究常常以研究对象为中心来展开,这是调查研究过程中价值观的重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可以是互动、共创和分享的过程,教育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评判者,教育对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识客体,二者应构成和谐、宽容和极具亲和力的研究氛围。
第二,访谈过程中的倾听也体现出人文关怀。“受访者通常有自己的理由和需求,他们只有在自己内心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后,才会愿意就访谈者认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交谈。因此,访谈者要耐心的倾听,不仅要注意受访者所说的具体话语,而且要思考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动机、愿望和需求。”[4]这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截然不同,其中隐含着价值观的重大转变,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应当借鉴的方法。
第三,质的研究对道德问题非常关注。质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指出在访谈过程中应注意自愿和隐蔽原则、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公正合理原则和公平回报原则。研究者需要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研究者需要公正地对待被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研究者和研究的结果,恰当地处理敏感性资料。此外,质的研究主张研究者需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对方所给予的帮助。

三、质性研究方法中的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从权威性向平民化过度

质性研究过程中的“平民性”原则也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要权威化,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法要去权威化。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平等原则,体现双主体原则。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者要淡化自己在知识、阅历上的优越感,教育对象同样有说话的权利,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倾听对方意见的义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这也对受教育者的自觉提出了要求。

(二)深入教育对象生活环境探究深层次原因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探究,要求教育者深入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在教育者面前展现出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最真实的思想状况,有助于教育者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所在。两者在深入交流和探讨中不断调整,进而形成正确的、成熟的观点。只有通过这种交流互动,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隐性教育有显性教育不可比拟的优点:隐性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存在“自身免疫效应”:当与人自身原有的思想体系相异的外界思想进入时,原有思想会形成“保护层”以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这种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与它受到的抵触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当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会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就必须从显性教育为主向显隐结合教育转变,营造一种“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到有人在教育他”[5]的润物无声的意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12.
[3] 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16.
[4] 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
[5] 孙昌勇.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36):70.
作者简介:吴楠,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研究生;
马丽杰,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