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师 >谈谈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经济合作工作

谈谈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经济合作工作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18062 浏览:7359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是友好近邻,也是重要的战略伙伴。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安排,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区域合作,更加相互依存,也是实现东亚和亚太地区的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需要,对稳定和巩固中国的周边环境具有积极意义。针对中国东盟区域合作面临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稳步推进次区域开发合作,使之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次区域合作 产业结构 自由贸易区 经济增长

一、次区域合作的内涵

1.次区域的界定

次区域,又称亚区域,是指相对于某一地域范围而言,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的,因一定的关系而联结起来并被一致认可的较小地区。次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主要看相对于哪一区域。比如,相对于几个大洲而言,在一洲之内,涉及范围较大的组织(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非洲统一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可以称为次区域;一国之内的几个地区组成的共同体(如华南经济圈、长江流域经济圈等)也可称为次区域。
因此,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家和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主要表现为在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而,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

2.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已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具有机制性的,如曼谷协定、已经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二是具有论坛性质的,如APEC、亚欧会议;三是其他正在进行的,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区域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总的来看,以两岸四地为核心、以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手段、以积极倡导与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导向的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雏形正逐步形成。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1.贸易领域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实力都在稳定增长,双边贸易合作不断扩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额以年均21%的速度稳步增长。1995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旨在推动双边贸易发展。2004年,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贸易总额达到202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双方领导人提出的超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和2009双边贸易总额为2311亿美元和2130亿美元。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简称自贸区)启动。其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的产品贸易关税已降为零。自贸区建立后,东盟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额的13%,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开放市场,形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6万亿美元GDP总值的经济区,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927.7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1年,中国连续3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201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10周年,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一年。多种合作形式推动下,双边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在经贸、投资、旅游、通信、教育和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大量交流合作。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双边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进出口额差距不大,双边贸易保持均衡发展。据海关信息网数据显示,2002年~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呈现逆差态势,逆差额保持在230亿美元以下,其中2008年和2009年,逆差额均低于30亿美元。2012年1月~7月,中国自东盟的进出口额为2205.69亿美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外贸增速。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均为1100多亿美元,贸易首次出现顺差,顺差额为

3.87亿美元。

2.产业结构

双边贸易结构竞争性和互补性共存,竞争性下降,互补性有所上升。一方面,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具有一定同构特征,双边市场上进出口商品相同,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中国和东盟在资源禀赋上存在一定差异,产业结构上存在互补性。海关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年1月~7月,中国自东盟进出口的前10大商品中,有5大类商品相同,分别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成品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相同的进出口商品说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存在竞争性,双边贸易较多的是产业内贸易,是源于双方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同一层次,在国际产业转移处于同一阶段。双边间的竞争仍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区域内的分工模式需要进行相应转变。
另一方面,双边贸易中同类进出口商品竞争性下降,互补性有所提升。海关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年1月~7月,中国与东盟进出口的前10大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类商品进口额的同比增长率低于3%,保持低速增长;出口的2类商品的同比增长率超过10%保持快速增长。中国自东盟进口和出口许多农产品并不直接竞争,进出口的农产品存在较高的互补性。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我国市场,中国的温带水果也逐渐进入东盟市场。

3.投资领域

2008年,东盟来华投资项目1323个,合同外资金额达81.85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54.6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长,目前中国在东盟累计投资项目857个,投入金额1087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各国对东盟投资的8%,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25%。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投资1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4.3%。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在东盟投资额已达188亿美元,仅2008年以后新增投资额就占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对东盟投资领域已扩大到建筑、饭店、电气、矿业和运输等行业。同时,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45.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截至2012年6月底,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738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累计已接近93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三、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经济合作

1.合作可行性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开始重视在东亚开展区域金融合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三国财长在泰国签订了《清迈协议》,决定在东盟和中日韩三国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中国与东盟在储备货币合作与推进区域性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有序展开。中国和东盟各国还在短期资本流监控、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及加强金融政策等方面开展对话与合作。
近几年,美国和欧盟市场需求偏软是我国进出口贸易遭遇到的最大挑战。2012年,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仍处在欧债危机中,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中国进出口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寻找新兴市场作为外贸突破口。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高速增长,已成为新兴市场的亮点。未来东盟市场仍大有可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中国与东盟有着良好的贸易基础。中国拥有与东盟开展双边贸易良好条件:(1)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相互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和相似的历史遭遇;(2)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3)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4)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改善和发展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友好关系,相互间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不断有新的发展。

2.合作领域

(1)货物贸易。东盟市场潜力巨大,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打造优势互补产业链。东盟10国拥有5.84亿人口,经济增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民生改善,市场繁荣,需求旺盛,市场广阔。中国和东盟双方在经济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从商品结构看东盟在食品、农矿产品和能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增加中国自东盟的进口。中国在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商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此外,中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

摘自:学术论文网www.udooo.com

具有潜在优势,增加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对于双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相互配合,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以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产业升级。
零关税政策,扫除贸易障碍,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自贸区内汇集零关税商品,使双方进出口企业积极性空前提高,尽享自贸区便利,通达全球大市。双边在自贸区内逐步实现零关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10国91.5%以上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2)物流标准趋同。中国—东盟港口物流迈向标准化时代,极大促进双边贸易高效发展。在港口物流标准化工作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不断加强协作。2012年9月16日,中国—东盟港口物流标准数据库与检索系统的问世。广西作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率先创建了中国—东盟港口物流标准数据库与检索系统,成为国内外用户开展港口物流标准化研究及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标准信息来源,系统精确跟踪最新标准动态。随着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港口物流业务量不断增加,实施物流标准化可以提高物流效率、节省物流成本,并有力推动了中国—东盟港口物流健康发展,促进双边贸易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董锐.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演进及理论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05)
何秋霞.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1(20)
[3]秦京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额提前3年超2000亿美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8-29
[4]杨力刚.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动因探讨[J].时代金融.2011(24)
[5]谢志刚.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04)
作者简介:吴琼,女,(1976-),汉族,辽宁海城,经济学硕士学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