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分析小学语文构建新课程革新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谈

分析小学语文构建新课程革新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谈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5650 浏览:140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一、以教师较高的语言能力为前提

1、听说能力

2、读写能力

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

三、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激趣为手段

四、以积累语言,延伸创新发展思维为最终目标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则为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往的语文教学重“教”轻“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记知识、记结论,不问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只求不留下“盲点”,没有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针对以上情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对构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教师的较高的语文能力为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传播师、导航师------教师来说,更应该具备高素质的语文素养。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态度、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品德修养诸多方面,在此,仅对教师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谈一下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的听、说、读、写与学生是同步的、相互的,它起着支配与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1)、听、说:课堂上,教师认真的倾听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朗读,从听中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从听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消息,从而给予恰当的、高度的、乐于让学生接受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说)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在教师富有感染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导向下,走出理解的沼泽地,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里所说的语言,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她的课堂语言始终带着一种深性,一种感召,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调整学生的情绪之弦,能给学生以“曲径通幽”之感。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可能差20倍”这足以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2)读、写:与听说同步的读写更不容忽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为本”“自读自悟”的今天,教师的朗读基本功无疑要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试想:一个语调平淡、语速不适、语病层出不穷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朗读,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怎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呢?反之则不然,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通辽实验小学的佐春梅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的《四季的脚步》是一篇节奏和韵律都很美的小诗,是她入情入境的配乐、配画面朗读把孩子们带到了缤纷的四季,使学生感受到了四季的美。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丁培忠给予她的评价是:“你的朗读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来,使课堂上始终涌动着”。这就是教师的朗读效应;而佐老师的写也堪称一流,漂亮的粉笔字给学生直观的美感,即兴在课上创作的小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变幻莫测的四季又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两种“写”的交替,构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四季交响曲,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较高的语文能力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发放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益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形成学习方式则由倡导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决定。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关键在观念的更新。因为观念更新了,教师就不必有意识地去突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而是把这一意识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给人以水到渠成,无矫揉造之感。

三、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激趣为手段

依据课标精神,倡导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以读代讲”“自读自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再配以有花有草、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同桌读、组读、汇报读、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达成共鸣。这种共鸣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由教师的问,学生的答而得出的结论;不是学生被动的说,教师板书的结果。正如丁培忠老师所言:“教师如果能讲到点上,你就讲一点,如果讲不到点上,就不必讲,但绝不能放弃读,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四、积累语言,延伸创新发展思维为最终目标

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思维活动的质量。思维活动不是凭空展开的,要凭借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打开,材料又源于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段落),教学中要选准语言积累的训练点,适时地引导学生采用最佳方式记住它,积累下来,储存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学生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感受的,作者亲眼目睹了总理一夜工作情况后,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感情呢?那只有诵读。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入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这烙印就是语言的积累。在此基础上,为加深对总理伟大人格的认识,可以进行一下延伸创新,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歌颂总理的诗歌、散文、图片或描写总理的故事在组内交流,方式可以以写一写、议一议、读一读或说一说为主。这样不仅使学生练习联系实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构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愿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前进,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微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