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计算机教学 >简析校区多校区办学视角下学术型学生社团运转与德育工作

简析校区多校区办学视角下学术型学生社团运转与德育工作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35856 浏览:1612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术型学生社团大多采用主导型和独立型的运行方式。利用社团活动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相适应的德育机制,实行多指导老师以及学生社团“核心价值—职业道德”德育体系,等等。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 学术型 学生社团 运行 德育工作
0450-9889(2013)04C-0027-02
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来,注重学术和知识创新的学术型社团在高校大学生社团中快速发展。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多校区成为当前高校办学难以避免的模式,如何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充分发挥学术型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是党团和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

较为规范的社团分类方法是将高校学生社团分为思想理论类、学术科技类、实践类、艺术类和体育类社团。学术型的社团主要是指思想理论类和学术科技类的学生社团。这种类型的社团的特点是以提高思想理论、专业学习或者某一方面学术研究水平为目的而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新青年社、数学建模协会、会展协会等学生社团便具有这一特点。这类社团是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适应大众化教育下的专业培养和多学科交流需要而大量涌现的。
学术型学生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快速发展的历程,其标志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和教育部提出加强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后,各高校专业型的学生社团从数量到规模都快速增长。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学术型学生社团数量已经达到社团总数的近六成,近年来成立的社团基本上是学术型的社团,如东盟经济贸易研究会等。诚然,其发展与体育文艺类的社团发展历史原因有关,这类社团基本上已经趋于全覆盖和饱和状态,而受场地和专业指导限制,棒球、柔道等社团难以形成气候。大众化教育下,一专多能的社会人才需求,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术型社团的发展。但学术型学生社团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凝聚力不够、活动专业保证有限、物质支持不足、指导力量不够、专业方向偏差等问题。尤其以众多高校通过合并、扩建等途径组建和升级为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形成多校区办学模式影响最大。

二、多校区学术型学生社团模式的抉择

当前,多校区办学的各高校基本都采取“条块结合”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区别在于“以块为主”或者“以条为主”。其区别源自校区规模、办学距离和学科差异有别,结合影响因素和社团类型,主要有三种运行模式:一是主导型,表现为同一学生社团在不同的校区均设有分支组织,但由于社团规模和专业依托有别,形成以某一校区的社团组织为主,其他校区组织为辅的模式。办学距离较近的高校学生社团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模式。二是均衡型,是指学生社团在多个校区均设有分支机构,同时,各分支机构的人员、组织规模和活动影响基本相近的模式。三是独立型,是指学生单一社团只在高校某一校区设立组织或者在不同的校区设立同一独立的社团组织。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于校区规模差异较大或者办学距离较远的高校,部分高校由于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场地资源和教师资源基本集中在某一校区,也常见这一模式。
由于学术型的学生社团主要是思想理论类社团和学术科技类社团,这一类型的社团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并通过学术交流、办刊物等方式提高社团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的依托、教师的指导和学科场所的要求较高,调研发现这类型社团基本上以主导型和独立型为主。采用主导型的学生社团主要是依托不同校区所办专业不同而确定其主导机构,吸纳和吸引其他校区其他专业的成员加入并参与社团活动。采取独立型的学生社团,其专业指导、场所要求则更为明显,如理工科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udooo.com

类的环境科学协会、景观设计协会等专业性的学生社团,跨学科的学生基本上无法涉猎,且基本上独立地设置在专业所在的校区。

三、多校区办学视角下学术型学生社团德育工作

一般来说,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充分发挥主导型和独立型学术型学生社团德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较为明显。主要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学术型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相适应的德育机制。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是高校各项德育工作的基础,无论高校校区数量多少和距离远近,坚持正确的方向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相应建立金字塔形的德育体系,适应多校区的学生社团德育工作:在高校顶层设计上,建立统一的学生社团指导(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学工、团委、思政工作负责人组成,明确社团校区定位、制定学校社团发展规划、建立社团德育工作标准和相关制度;在具体组织管理部门,形成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思政课程部门和校区管理组织有效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了解不同校区、各种模式的社团发展特色和成员的思想特征,因时、因地、因特点制宜地开展活动指导和德育工作;在具体社团指导上,针对不同模式的社团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工作,如主导型社团组织,应发挥党团组织和指导老师的作用,而独立型的社团组织,建议采取专业和德育多指导老师的方式加强指导和德育工作。
其次,分类指导,实行多指导老师以及学生社团“核心价值—职业道德”德育体系。分类指导、实行多指导老师是指根据校区和社团类型,明确不同方向的指导老师,在业务上由共青团组织和专业老师指导发展,在活动组织和程序上由校区管理组织指导,在德育工作上由党团教师或思政教师指导,有区别地对待各类学生社团。而“核心价值—职业道德”德育体系,则是指对于侧重于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标的学术科技类的社团,可以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辅,通过融入职业道德养成内容的专业兴趣活动开展,提高社团成员的兴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提高活动的内涵建设。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社团,是大量品学兼优学生的聚集地,是青年先进的摇篮,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辅以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引导,通过开展党的目标教育、党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学生成才教育,巩固学生的“三观”,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想青年,加之职业道德的教育,促成其职业发展上台阶、出成绩。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