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 >试述可视化地球物理数据共享和运用集成设计

试述可视化地球物理数据共享和运用集成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17119 浏览:722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地球科学探讨的深入带动了地学数据的积累和新的专业数据处理、浅析、解释策略的出现,这使得在构建地学软件系统的历程中常常会面对个两难的矛盾,即多种专业化数据需求的复杂多变与地学运用软件扩展和重用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1.数据格式多样化和语义的差别化,导致数据之间的交互能力差;2.数据存储的形态多样化和分散的特点,增加了统的数据共享与体化集成的难度;3.数据运用需求的多样性增加了运用集成的难度。本论文通过比较地学领域国际上多个大型分布式系统的技术实现案例,提出采取数据集成规范实现数据的体化集成;在数据体化的基础上,采取插件式开发策略,构建地球物理运用集成开发平台。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布式数据共享与运用集成怎么写作框架探讨:根据地球物理数据特点,建立系统的地球科学共享与运用怎么写作框架,解决不同层次的异构不足;2)数据互操作:探讨具有数据交互能力的数据共享与集成策略,重点探讨XML在地学数据互操作中的作用,参照GeoSciML标准的建设方式,基于OGC标准构建地球物理数据交换规范,解决数据层面的异构不足,实现数据的互操作;3)插件式开发策略探讨:重点探讨了EcppseRCP的插件式开发策略,整合了二维GIS、三维GIS、三维可视化等插件,构建个通用地球物理数据运用集成基础平台;4)综合数据共享怎么写作与运用集成实践:建立WMS、WFS数据怎么写作,扩展重力和地震数据运用插件,实现具有交互能力的数据集成共享。通过数据体化和插件式开发平台的实践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OGC建立统的数据标准解决了地学数据的异构不足,增加了数据的互操作能力,有利于数据的集成融合;2)Ecppse RCP的插件式开发策略有效地融合了各种复杂的地学数据运用,可以支持专业数据处理、解释、浅析等运用策略的扩展,为构建综合性的地学信息化平台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插件式开发论文GeoSciML论文地理信息系统论文EcppseRCP论文三维可视化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9

    1 引言9-19

    1.1 探讨目的及作用9-11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1-16

    1.3 主要探讨内容16-17

    1.4 论文结构17-19

    2 地球物理数据共享与运用集成策略19-25

    2.1 地学数据集成与共享策略探讨19-22

    2.1.1 地学数据特点19

    2.1.2 地学数据共享与运用集成的关键不足19-21

    2.1.3 地学数据共享进展走势21-22

    2.2 地球物理数据共享与运用集成平台的构建22-25

    2.2.1 地球物理数据共享与运用集成的流程22

    2.2.2 关键不足和概要设计22-25

    3 基于 XML 的地球科学数据交互25-46

    3.1 基于 XML 的互操作原理25-26

    3.2 OGC 规范与数据互操作26-33

    3.2.1 GML(地理标记语言)28-32

    3.2.2 OWS-Web 怎么写作通用标准32-33

    3.3 GEOSCIML 数据标准探讨33-36

    3.4 基于 GML 运用的地球物理数据规范36-46

    3.4.1 地球物理数据类型37-41

    3.4.1.1 大地电磁数据38

    3.4.1.2 重力数据38-39

    3.4.1.3 磁力数据39

    3.4.1.4 深地震反射数据39-40

    3.4.1.5 宽频带地震观测数据40-41

    3.4.1.6 地应力测量41

    3.4.2 基于 EA 工具的地球物理数据规范的建立41-46

    4 地球物理插件式运用集成开发探讨46-99

    4.1 地球物理运用集成软件的特点46-50

    4.1.1 Geosoft OASIS Montaj 特点浅析47-48

    4.1.2 SIA 特点浅析48-49

    4.1.3 IDV 特点浅析49-50

    4.1.4 小结50

    4.2 几种插件式开发策略的比较50-81

    4.2.1 脚本语言插件方式的探讨51-57

    4.2.2 自定义插件规范方式的探讨57-58

    4.2.3 Ecppse RCP 方式的探讨58-60

    4.2.4 选择 Ecppse RCP 的理由60-61

    4.2.5 Ecppse RCP 技术深入探讨61-81

    4.2.5.1 RCP 工作原理浅析61-64

    4.2.5.2 RCP 的分类与特点64-70

    4.2.5.2.1 Ecppse RCP64-67

    4.2.5.2.2 NetBeans RCP67-68

    4.2.5.2.3 嵌入式 eRCP68-69

    4.2.5.2.4 Ecppse 和 NetBeans RCP 的比较69-70

    4.2.5.3 RCP 程序系统结构70-72

    4.2.5.4 RCP 技术的未来前景72

    4.2.5.5 RCP 核心技术构成浅析72-81

    4.2.5.5.1 GEF 技术73-76

    4.2.5.5.2 EMF 技术76-78

    4.2.5.5.3 UI 技术78

    4.2.5.5.4 集成技术78-79

    4.2.5.5.5 部署技术79-81

    4.2.5.6 RCP 的 IDE 与开发流程81

    4.3 插件式地球物理运用集成开发平台浅析与设计81-99

    4.3.1 功能需求82-83

    4.3.2 性能需求83-84

    4.3.3 平台设计案例探讨84-99

    4.3.3.1 设计原则84-85

    4.3.3.2 数据的体化探讨85-86

    4.3.3.2.1 数据体的规范化85

    4.3.3.2.2 数据存储的统化85-86

    4.3.3.2.3 数据获取方式的统化86

    4.3.3.3 规模的弹性化探讨86-88

    4.3.3.3.1 数据存储的实现方式86-87

    4.3.3.3.2 数据怎么写作的实现方式87

    4.3.3.3.3 大规模并行科学计算的实现方式87-88

    4.3.3.3.4 可视化的分布式集群88

    4.3.3.4 领域探讨的插件组合方式88-89

    4.3.3.5 总体设计89-90

    4.3.3.6 功能模块90-98

    4.3.3.6.1 分布式计算模块91-93

    4.3.3.6.2 协同通讯模块93

    4.3.3.6.3 数据库访问模块93-94

    4.3.3.6.4 数据输出报表模块94-95

    4.3.3.6.5 三维可视化模块95-96

    4.3.3.6.6 二维 GIS 模块96-97

    4.3.3.6.7 三维 GIS 模块97

    4.3.3.6.8 组合运用97-98

    4.3.3.7 部署方式98-99

    5 基于 ECLIPSE RCP 的地球物理数据共享与运用集成平台的开发实践99-150

    5.1 平台概况99-101

    5.2 二维 GIS 功能模块的集成101-109

    5.2.1 二维 GIS 模块的选择101

    5.2.2 uDig 源码结构浅析101-103

    5.2.3 uDig 源码集成103-105

    5.2.4 uDig 模块所提供的功能105-109

    5.3 三维 GIS 功能模块的集成109-112

    5.3.1 三维 GIS 模块的选择109

    5.3.2 Worldwind 源码结构浅析109-111

    5.3.3 Worldwind 源码集成111

    5.3.4 Worldwind 模块所提供的功能111-112

    5.4 三维可视化功能模块的集成112-122

    5.4.1 vtk 技术探讨112-113

    5.4.2 vtk 显示亚洲 moho 面113-121

    5.4.3 vtk 显示月球 moho 面121-122

    5.5 基于可执行程序的集成122-123

    5.6 基于 WFS 方式的数据互操作123-128

    5.6.1 简单属性到复杂属性的映射124-127

    5.6.2 数据的获取与利用127-128

    5.7 插件式扩展实践128-150

    5.7.1 重力数据运用扩展实践128-136

    5.7.1.1 原始重力数据介绍和 Geosoft 成图结果128

    5.7.1.2 普通 Krig 三维插值实现128-133

    5.7.1.3 三维可视化结果比较133-136

    5.7.2 地震数据运用扩展实践136-150

    5.7.2.1 Segy 数据格式解读策略探讨136-142

    5.7.2.2 Segy 数据的三维可视化142-150

    6 结论与展望150-152

    致谢152-15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