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地方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和实践

地方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和实践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6228 浏览:699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新形势下,对中国近代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一种趋势。怎样对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1674-4810(2012)19-0023-02
中国近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必修课,大二第二个学期开设,共90个课时,讲授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重点大学先后对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流的大学均提倡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也开设了选修课“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要求学生阅读与讨论近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新成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二本院校,学生的素质、图书馆的藏书均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提并论。且多半学生第一志愿并非填报历史专业,对学习历史缺乏应有的兴趣与热情,完全照搬重点大学的做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本人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历史专业2009级的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的选择
我所采用的教材是《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华书局出版。这本教材在前三次修订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该教材虽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叙事框架,过多关注政治斗争史,仍认为战争以后近80年的历史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坚持从传统政治的角度来叙述近代历史。虽然该教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但对历史事件叙述详尽,体例周详,仍不失为一本权威性的教材。
2.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教材的叙事体例,将近代历史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讲述,即第一章: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战争;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每一章节都适当地增加了新的内容,均涉及目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讲第一章战争与中国近代史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的开端,我向学生介绍了著名史学家茅海建先生的著作《天朝的崩溃——战争再研究》。
对战争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熟悉,而大学教材的主要观点及内容与中学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一味地按教材讲述,学生定会倍感枯燥,且有炒剩饭的感觉。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新的、又属于学术前沿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天朝的崩溃——战争再研究》一书与教材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对人物的评价采用的标准不同。教材以民族主义为标准将主战的林则徐视为民族英雄,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将主和的琦善视为投降派。茅海建的著作则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评价人物,对人物的定位更公正、更接近史实。其次,对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所不同。教材从社会制度的优劣来分析,认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远比处于封建社会的清朝优越,所以落后的清政府必然会失败。茅海建先生从具体的军事角度,即武器装备、兵力方面来考察中英两国的实力对比,论证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更具说服力。新增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史实的了解,并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同时,我也增加了教材并不十分重视的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时,我详细介绍了清政府对“丁戊奇荒”的救济过程和江南善士谢家福、李金镛、胡雪岩、郑观应、徐润等人开展的跨区域民间慈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此次灾荒与现代社会发生的灾荒进行比较,了解救灾方式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相关社会史内容的增加是有必要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在其他诸如课程内容、师资条件、学生基础、学科基础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可见,为提高教学质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因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并且能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2009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选择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传授的知识量大,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是适合2009级历史专业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原因如下:首先,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面相对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其次,他们在中学学到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对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后,学生对近代史的研究史料、相关学者的著作及研究动态不太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讲授中国近代史是必不可少的。讲授需做到少而精,讲重点、难点、思路、线索。在讲授的过程中,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学历史的思维;注重原始资料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如果教师的讲解生动、分析问题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这样的讲授绝非“满堂灌”“一言堂”所能比。
在坚持传统讲授法教学的同时,相应地加强了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讨论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首先,根据讲授的内容确定选题。选题必须具有可讨论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列出参考书目及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并写出书面发言稿。最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疑问以及对书中某些具体观点的看法发言。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总结。因讨论课准备时间较长,而中国近代史课时有限,所以一般一个月举行一次,一个学期开展四次讨论,下面仅以第三次讨论为例说明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模式。我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确定的选题是“评价清末新政”。教材对清末新政不太重视且评价较低,认为这是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维护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是一场骗局。而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肯定了新政的进步意义,指出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得传统教材的评价模式具有可争议性。我要求学生必看两本参考书:一本是李细珠先生的著作《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先生从教育、经济、军事、法制、立宪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展示了张之洞为新政所做的艰苦努力,部分展示了新政在地方上的推行情况。他认为新政改革的力度、范围和对社会的实际影响远超过“戊戌变法”。第二本是朱英先生的著作《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该著作认为经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清政府确实开始实施新政,并在农业、铁路、矿物、贸易、财政金融等方面认真推行。改革的艰巨性及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新政最后失败。这两部著作史料丰富扎实,见解新颖,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前两次讨论的经验,此次讨论学生发言较为踊跃,讨论的问题较为集中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分析新政失败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清政府进行改革为时太晚。经历了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及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国丧失了太多的主权,清政府威性下降已无力将政策付诸实践,最终导致改革成为一纸空文。也有的同学认为清朝作为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汉族来说是一个入侵者,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持续高涨的背景下,清朝统治者无疑会成为汉人的攻击对象。还有的同学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改革的中断,如果没有爆发革命,新政也许能够继续下去,中国也会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发言的同学基本上能围绕一个问题提出多种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此次讨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同学的发言多半是就事论事,缺乏史料的论证,说明平时积累不够,基本功欠缺,应做到“论从史出”,以史料支持论点,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作为检验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往的考试方法太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改变这种现状,一些人提出“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学生学业的评价构成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题型灵活多样
以往的考试题型多为五种,即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前三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后两种题型虽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答案多限于笔记和教材。这种考试强调的是试题的客观性和答案的标准性。学生为获取高分只需上课记好笔记,考试前背好笔记。针对这种弊端,我删除了填空及选择题,增加了材料分析题及自由式问答题。材料分析多选自近代名人文集或地方志书,侧重考查学生对原始资料的解读能力。自由式问答要求学生就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籍,写出心得体会并作出评价。此类主观分析综合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促使他们为一次考试做好充分准备,进行广泛阅读。从学生的卷面成绩看,其中90分以上的2人,占总人数的4.35%;80~89分的8人,占总人数的17.39%;70~79分的18人,占总人数的39.13%;60~69分的12人,占总人数的26.09%;不及格的6人,占总人数的13.04%。“中等”和“及格”成绩的较多,两项累加为30人,占总人数的65%之多。这说明试题的难易程度恰当,切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答题能力。但也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平时缺少积累。
2.考核标准多样化
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期末考试,即以上所论述的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成绩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堂讨论,二是小论文,各占15%。中国近代史的课堂讨论一共是4次,每次讨论,我都会做详细记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评定。小论文则是要求学生在所学内容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拟题目撰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3000字。撰写小论文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其次培养了学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三是为以后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
总之,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提出了较深刻的看法,并有志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难能可贵。正如钱穆所说:“历史教学的责任,不尽在于历史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尤其是在于历史知识的提高与加深。”
参考文献
[1]朱英、李里.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研究型课程为例[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9)
[2]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2
[3]陈明.关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郭学信.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2008(16)
[5]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庞远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