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中西文化差异学术

中西文化差异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22348 浏览:1048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全球化的进展加大了警界的国际间交流,给警务工作带来新挑战,对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消除语言交流障碍,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真正提高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训;中西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police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Hao Xiao-jing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Police For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police work,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for police. W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language barrier, to oid pragmatic failure, to truly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olice officers.
【Key words】Police training in Englis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呈现出“无国界”特征,国际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务工作者们有了更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趋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些情形都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们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了解英美国家地域特点、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碍,避免交流上的障碍,有效提高警务工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警务英语培训工作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让警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折射。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

摘自:论文查重www.udooo.com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2]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就必须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一些语用失误现象,警务英语培训中应融入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培养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语交际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逐一进行阐述。
1. 言语交际环境的文化差异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 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示出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称。汉语重视配偶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性别区分,则出现称谓的差异,如“外公、爷爷、叔叔、舅舅、姑妈、姨妈、堂兄、表妹”等不同称谓。

1.3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吗?”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吗?”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谈论天气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 面对恭维

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一般都是推辞,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 饭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对恭维和夸奖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的信念所决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们往往会将中国人的谦虚、推辞的表现看作是不礼貌,甚至是虚伪。

1.6 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让××接电话。”而西方人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1.7 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会在确信客人走后,才打开礼物,在接受礼物时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下不为例啊。”“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1.8 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会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而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在日常交际中为了表示礼貌和亲热程度,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1.9 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示真诚的关心,会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误认为自己好像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这种情形下,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10 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并谦虚说到:“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西方人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2. 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言语形式来表达。中国处于东半球,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处于西半球,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汉语中常用“西风”来表示“凄凉、萧萧”,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就表现那种秋风萧萧的凄凉场景;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那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若是冬天已来临,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又表明“西风” 会给英伦三岛带来春天,故而有“西风报春”之说。又如,莎士比亚在赞美他的爱人时说:“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句话中并不是说他的爱人热情如火,如夏日骄阳。由于英国海洋性气候,夏季温暖,气候宜人,莎翁以此作比,是为了表现他的爱人柔美温婉。[3]
另外,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以捕鱼和航海业为主。因此,众多英语词汇均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着关联。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one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know the ropes懂得诀窍。而对中国这个内陆国而言,古代居民多以土地为生。所以,和徒弟有关的词比较多,如“土皇帝”、“土豪”等。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会用短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示,而汉语则翻译为“挥土如金”。
3. 历史传统的差异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使得他们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行为准则,以现实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意识来实现文化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色”,处世要“不偏不倚、公正和谐”。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的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传个人主义至上,强调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追崇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比如说, individuali一词在英语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意识、个人自由与权利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而中文则认为是“个人主义”。 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等词在英语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而言,这类词有着强烈的贬义。
4. 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差异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当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文化。以颜色为例,中西文化对它的理解和应用方式都存在差异。如“Mr. Green is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the pink again.”(格林先生是个很忠诚可信之人。那天他脸上颇显病色。近来他总感闷闷不乐。当我见到他时,他处于忧郁之中。我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由此看来,white表示忠诚;green表示病态;blue表示郁闷;in a brown表示处于沉思、忧郁之中;pink则表健康。[4]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新婚之时,新人要披红戴彩,满堂处处粘贴大红喜字。这表示婚姻幸福美满。在西方,人们却视红色为愤怒、权势的标志,同时暗示存在某种危险。中国在行葬之时会披麻戴孝,全身皆白,以示悲哀;在西方的婚礼上,往往看到新娘身穿白色婚纱,以表示纯洁、圣洁。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同一种颜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表示高贵、威严,是皇权的象征;而西方国家则视之为懦弱,如“a yellow man一个懦弱的男人”。
以动物为例,同样能看出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如: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 狐检测虎威;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中国人视老虎为百兽之一,而英国则将lion视为国家的象征,是勇猛、权威的象征。在英、美国家,人们特别喜欢狗,所以常从词中体现出对狗的忠爱之情。如:“lucky dog幸运儿”;但中国人则相反,有着许多含“狗”的贬义词,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等。5. 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中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因此“God”和“佛”已千百年来在各民族中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本民族语言,它们积淀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英美国家,有God knows天知道,God bless you上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帝保佑,God forbid绝对不行,act of God不可抗力,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天助者天助;在汉语中则有“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佛光万道”等俗语。“龙”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图腾的形象。它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吉祥的象征,它象征着权力、财富、前途,象征着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它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帝王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华夏子孙又视自己为“龙的传人”。汉语中也有“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等词汇。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曾说,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为与上帝作对,后来被圣徒圣乔治用大梭标捅死。在国外报刊中对专门打人、可恶至极的也称之为“dragon”;在《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中还将其表述为“a fierce older woman, esp. one who allows too little freedom to a young girl in her charge.”,尤指管女孩且爱干涉女孩自由的凶恶的老妇人、母夜叉,如:“She is a dragon她是个母夜叉”。若在英语阅读中见到“the old dragon”时,应理解为“魔鬼、恶魔”,而不应说成是“年迈的龙”。[5]
6.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声音暗示等。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语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在美国则表示要搭便车;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但西方人则认为这是不尊重小孩的做法,这甚至会引起孩子父母的愤怒;在英美国家,盯着对方看会让别人感到尴尬,是不礼貌的行为,但中国人在交谈时会以眼睛注视对方。曾看到一则笑话: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中餐馆就餐时,用手势比划想让怎么写作员给他们的小狗弄点吃的,但怎么写作员自以为领会意图,就将小狗迁至后厨,随后端出一盘红烧狗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对文化差异是有一定影响的。
警员在警务英语培训中,不能脱离对英美等西方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底蕴,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警员在进行英语交际时,避免出现更多的语用失误现象和语言理解障碍,才能真正充实他们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J] In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ht and of the science of symboli, ed, Ogden and Richards London: Trubner and Co. 1946.
[3] [5] 郝晓静. 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J]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 李岩.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蕴对比分析[J]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作者简介:郝晓静,(1971--),女,山西代县人,文学学士,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中西文化差异。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