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家庭教育 >对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站

对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站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19600 浏览:8441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应得到重视。与时俱进地开展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和谐因素,围绕“以医为荣、以仁为怀、以尊为上”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民族医学院校
1674-4810(2012)15-0054-02
民族医学院校的生源多来自老少边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较高,他们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贫困,更要面对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消息闭塞、学习时间久、学业任务繁重等问题,存在更为突出的精神贫困问题。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的“双贫困”。而学校对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资助的社会效应,对他们的内在理想追求、身心全面发展不够重视,使学生资助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我们在重视解决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贫

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困的同时,更应关注他们的精神贫困问题。

一、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的重要意义

1.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的实践。关注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教育学生学会在逆境中生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以贫困锻炼能力、磨砺意志,消除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消极影响,重塑健康的人格,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健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2.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体系
民族医学院校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健全管理机构,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拓宽资助渠道,形成以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为龙头,奖助学金、特困补助、缓交学费相结合的“奖、贷、助、补、缓”多元助学体系。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怀与资助,从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到精神生活层面,是对物质资助的有益补充,是对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其表象是学生自身要素的不和谐,但从深层意义来说,它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家庭的和睦;关系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它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民族医学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医学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和谐社会中的一股重要建设力量,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在需求,对新医改的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精神贫困问题

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主要反映人的追求、信念价值的理性范畴。通过座谈和访谈得知,民族医学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主要有:
1.存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老少边区,经济窘迫、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现实以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出现低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想法,害怕与人交往,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很敏感,存在因家庭极其困难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但是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强烈的融入群体的愿望,因某些特定的问题导致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他们有获得别人支持和帮助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心理危机导致身心健康状况不佳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人的全面心理状态相联系,和人的健康状况相对应的。因为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饮食质量和数量往往不能满足生理的正常需求,同时,现实的问题和困难时刻困扰着他们,面对现实的经济、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多重压力,以及对未来的困惑和迷茫,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产生了如抑郁、心慌、头痛、心悸、睡眠障碍等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业。
3.嫉妒、逆反心理严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学业、能力、就业等方面的弱势而承受了比其他医学生更大的压力,使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认识产生偏差,他们感觉自己与别人之间有着巨大的物质生活差异,要顺利完成医学学业存在很大的困难,较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别人的憎恨,导致极端的嫉妒心理。加之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这种嫉妒心理得到了强化,转而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对社会的叛逆心理,表现出退学、、伤人等极端行为,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与时俱进地开展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应与时俱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融入和谐的理念,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出发,积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体系,形成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从根本上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1.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健康观念“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康社会中“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的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过程注重人的精神需要,注重对人的关怀。民族医学院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工作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和谐发展极其重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工作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体现人性化的怎么写作,做到资助的同时育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融入和谐因素
在和谐的环境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得以唤醒和尊重,体验美好、崇高、快乐和成功,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病患之间“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个性;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构建和谐的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校园氛围,创建和谐校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
3.围绕“以医为荣、以仁为怀、以尊为上”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环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家园。围绕“以医为荣、以仁为怀、以尊为上”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感受集体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使命感,培养仁爱之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消除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影响,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贫困,视贫困为个人发展的良机,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尊重、珍惜生命。
缓解经济困难,并不是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部价值所在,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精神扶助,以人为本,高扬关爱与温暖,提倡和谐与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才是民族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要义。
参考文献
[1]孟祥军.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精神资助”问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1):44
[2]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
[3]余德华.从UPI当代贫困生的精神世界[J].教育与现代化,2006(2):64
〔责任编辑:庞远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