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家庭教育 >中等学校德育工作误区探析

中等学校德育工作误区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20691 浏览:941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校教育五育并重,德育为首,这是教育界不争的共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轻德重智、急功近利、以管代德、以惩代教、传统化、单一化、理想化、政治化等诸多误区,必须探究其根源,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德育工作误区探析
1006-5962(2012)06(b)-0179-01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许多中学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存在诸多误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但德育工作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学校德育工作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究产生这些误区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误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为此,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分析探讨。
1德育首位没有得到体现,不能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维和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德育的重要地位在实际中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德育评价滞后,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瓶颈。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已经把“德育为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微观层面?是否已经把全面育人作为办学的最高境界?是否已经把握了育人质量的深刻内涵?久减不下的课业负担问题是否已经说明了学校德育的薄弱!有的同志甚至说:“政教不能与教学争时间”,因而抵制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德育工作抓不好,不仅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才,连培养成人也难以保证。
2德育实践注重形式,忽视言传身教,缺乏对道德认知规律的研究
德育要有实效,必须有生动、感人的形式,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活动呆板,存在单纯灌输或单纯课堂讲授的现象,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启发式或诱导式、体验式德育还不够普遍,德育工作不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存在“检测、大、空”现象。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对德育的研究能有多少?政教处忙于考核班级,班主任疲于应对考核,忙于表面的分数。班主任德育工作内容乏味单一、形式单调、手段机械,朝会、班会利用率低甚至不用,给各科作业“让路”,而忽视德育课堂,该说的没说,该做的没做。有限的德育时间和活动难以收到预期成效。
德育实践不是简单的说教、轰轰烈烈的形式,而应当是渗透,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的影响,是让学生通过体验而得到的感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和行为。
3功利化色彩使学校德育本末倒置,异化为管理的手段
德育应怎么写作于学生的成长,各项学生管理举措应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怎么写作。可是,不少学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生硬的、强制性的措施,有的甚至带有惩罚性,政教处成了专门处理学生的地方,班主任斤斤计较于考核成绩,学生违纪被扣分,不是查找原因、督促改正,对学生实施教育,而是责备、训斥与惩罚,功利主义使我们的德育迷失了方向。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因此,学校德育要有实效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拋弃功利思想,使德育回归到学生生活实际中去,只有将纪律教育纳入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德育教育呼唤有现代思想的管理者,我们政教干部更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育人能力,努力走在教育的最前沿。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动互助的德育工作网络有待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现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一些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家庭教育观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尚未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在很多时候,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成功与失败的责任也就自然归到了学校,家庭几乎成了旁观者,是学校的评价者,忘记自己是合作者。
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5德育工作政治化倾向经常存在
学校德育工作过度追求政治形势的需要,搞活动,搞形式,跟着上级文件走,上面有什么政治文件精神学校就跟着让学生搞什么活动,就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而厌烦教师的枯燥说教。德育应该与纯政治、政治知识适时的结合,不能够强行结合,更不能简单的认为德育就是政治,德育应该是道德、品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德育应降低政治重心,对学校德育而言,要真正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个人品德原则教育,而不是纯政治教育,德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明白: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人生。
6德育教育的理想化,把人格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技巧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理想化,追求高、大、全。德育教育方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灌输有关德育知识与技巧,过分将人格教育转变为知识教育、技巧教育,严重违背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道德规范要求。德育的理想化应转变为人格化,从学习、消费、劳动、卫生、礼仪、诚信、交往、良好环境、自然活动等方面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应该从重视高、大、全这种理想化的教育中转向抓住平凡,走向生活,重点放在中小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当是人格化,而非技巧化,注重德育目标的渐进性。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德育工作要努力确立新思路,拓展新内容,谋求新突破,要在增强时代性,加强针对性,力求主动性,提高实效性上狠下功夫。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