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酒文化 >简析花鸟画创作因素:文化语境改变

简析花鸟画创作因素:文化语境改变

收藏本文 2023-12-18 点赞:18626 浏览:819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画的发展亦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时代的文化语境,要研究花鸟画的发展,必须了解花鸟画创作背后的情景氛围和文化语境。
关键词:花鸟画;文化语境;转变
1005-5312(2013)33-0044-01

一、对“文化语境”的理解

“‘语境’这个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种是狭义的情景语境,另一种是广义的文化语境。将“语境”的概念引入艺术领域中,我们通常指的是“文化语境”,即广义的语境。它包含时间、空间(地域差异)、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文化潮流、艺术家的身份地位、观看手段和媒介以及观赏群体的喜好和对艺术的认知以及艺术观念等等多方面影响艺术创作的因素。

二、影响花鸟画创作的因素:文化语境的转变

(一)时代背景与地域限制

可以说,公元前东方和西方的绘画都只在固有的环境中互不相干的发展着。具有历史作用的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的对话是在魏晋时期佛教文化从西域传入中国。而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是在1840年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逐步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后。新思潮接踵而至,中国画进入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关键性时期。花鸟画也在新思潮的冲击下,积极地探索新的发展,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面貌。

(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潮流之转变

20世纪以前的中国基本处于经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的社会形态,其政治文化语境形态处于一种是以儒家文化贯穿提倡政教人伦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境况,以黄荃、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就是受其影响;另一种则是以太极、八卦和老庄、禅宗学说为本的“无为”的文化语境,从而大兴与院体花鸟画分庭抗礼的写意花鸟画、文人花鸟画。
到了现当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交通、科技、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进入快节奏的生活。但同时许多社会理由与冲突引发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触发人们内心渴求些许审美形象来得到一种心理慰藉。所以花鸟画家们的艺术创作也试图摆脱对传统文化语境的单相思,描绘当今时代的变化,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当下社会形态与人们内心情感意识。因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催生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文化语境已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转变为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渗透。

(三)观看方式的变化

古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常以手卷、条屏、扇面、立轴等,致力于一个小众的私密空间中独自品读。而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形式的更替,住宅空间的变化,加之展览热潮驱动的艺术场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传统的观看方式势必与今天的空间语境显得格格不入。而现代人根本没有处于农耕时代的古人那种案头把玩的闲情逸致,而是对图像的感官刺激津津乐道。人们更适应在高楼大厦的水泥廊柱、五彩灯光照耀下观看展览。从而,花鸟画小众精英式的私人身份由于观看方式和展示空间的转变而转变成从属于社会的大众艺术。各类展示空间的面积扩大,观看方式的转变,都推动者传统花鸟画创作的转型。因此,花鸟画家们从当下语境出发,从自身出发,不断进行探索实验,力图找寻适应新的展示空间的样式突破。

(四)美术教育模式的转变

以往的中国美术教育,多以师徒相授为主要途径。这种讲究理法、慧灯以继的学习方式能够深切的了解前人绘画的表现过程和技法步骤,把握中国画的创作规律。
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昔日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已是不现实的了。在近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的大力花鸟画创作的因素:文化语境的改变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倡导与推动下,专业的美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拉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帷幕。发展至今,出现一批专业的美术院校。中国的新兴美术教育,是封建社会解体,西方学术思想与艺术思潮如浪潮般涌入所催发出来的产物。这一类新型的美术教育机构的大量涌现,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与转型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其更加走向专门化和职业化。并且在教育策略方面,学习西方和日本,以素描写生作为基本训练,注重西方式的写实造型能力,从而为花鸟画的创新开辟了一条借古开今,融会中西的新局面。
三、结语
花鸟画的创新与发展与文化语境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视觉图像之滥觞的冲击下,花鸟画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势在必行。因此,花鸟画家们传承传统花鸟画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思想,同时又注入新的血液,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和艺术的可取之处,革新花鸟画的图式,并融入自身情感与思想观念,与当今文化语境相契合,从而赋予当代花鸟画新的审美形式与新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