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谈教科书高中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教学比较

谈教科书高中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教学比较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7543 浏览:241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在河北省利用已近三年,三年来关于新课标教科书的革新已成为全国教育课程革新中的焦点,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转折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革新带动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革新与革新,正在深深地影响中国的教育革新。本论文将以课标为依托,重点就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探讨,并对教学历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足进行了一些深思,并得到了初步的解决。首先,通过本课题的探讨近况浅析。找到了本论文的切入点。第二,通过对高中历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要求的比较,来浅析新教科书对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第三,通过对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新旧教科书中的地位比较,重点浅析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整套新版教科书及具体每一册教科书中的地位。第四,以编写理念和编写体例两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编写做了深入比较。其中包括依据的标准、史观及视角高度的不同,突出浅析新课标教科书全新的编写理念;另外,通过对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优缺点的客观浅析,也看到了新课标教科书的编写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第五,在对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整体内容的选择比较的同时,以“辛亥革命”为例,浅析了同一史实内容在新旧教科书中的地位、内容描述、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展现新课标教科书内容新、观点新的特点。第六,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入深思了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国近代史教学。主要以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等方面进行探讨。另外,还特别以“辛亥革命”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深入探究,新课标教科书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如何具体操作。最后,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国近代史教学值得深思的两个不足,笔者在此做了初步的深思,期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悉心指导。关键词:高中历史论文旧教科书论文新课标教科书论文中国近代史教学论文比较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9

    一、 不足的提出及本课题的探讨近况9-10

    (一) 探讨课题的提出9

    (二) 本课题的探讨近况9-10

    二、 高中历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要求的比较10-13

    (一)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关于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要求10-11

    (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要求11-12

    (三) 两者的比较12-13

    三、 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新旧教科书中的地位比较13-15

    (一) 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旧教科书中的地位13

    (二) 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新教科书中的地位13-15

    1、 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整套教科书中的地位13

    2、 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在每册教科书中的地位13-15

    四、 高中历史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编写的比较15-20

    (一) 编写理念的比较15-19

    1、 依据的标准不同15-16

    2、 依据的史观不同16-17

    3、 视角的高度不同17-19

    (二) 编写体例的比较19-20

    1、 通史体例的优缺点19

    2、 专题史体例的优缺点19-20

    五、 高中历史新旧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选择的比较20-25

    (一) 整体内容选择的比较20-22

    1、 内容系统选择的比较20-21

    2、 起止断限选择的比较21

    3、 史实评价选择的比较21-22

    (二) 具体内容选择的比较(以辛亥革命为例)22-25

    1、 辛亥革命在新旧教科书中的地位比较22

    2、 辛亥革命在新旧教科书中的内容描述比较22-23

    3、 辛亥革命在新旧教科书中的评价比较23-25

    六、 新课程背景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探讨25-30

    (一) 转变教学思想25-26

    (二) 转变教学方式26-28

    (三) 充分理解和把握教科书28-29

    (四) 新课标教科书教学案例探究29-30

    七、 新课程背景下中国近代史教学值得深思的不足30-34

    (一) 如何解决中国近代史内容散乱的不足30

    (二) 如何解决初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衔接不足30-34

    1、 要认真研读课标31-32

    2、 以学情定教学计划32

    3、 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量32

    4、 抓住“课魂”、把握“主线”、优化教学对策32-33

    5、 立足所教版本,博取众版本之长33

    6、 加强自身的专业进修33-34

    八、 结语34-3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