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课程教学改革 >编辑审稿中导致认知偏差几种常见心理效应设计

编辑审稿中导致认知偏差几种常见心理效应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5264 浏览:133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编辑的审稿过程是编辑对投稿者信息肯定或者否定的认知过程。稿件评审中,编辑是稿件评定的决定因素。但是由于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存在很多心理因素的干扰,所以造成审稿过程中无法真正的公正可靠,造成认知偏差,影响稿件评定的质量,作出对稿件不合实际的评价。一般在编辑审稿中,导致编辑认知偏差的主要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心理定势效应等。另外还有编辑个体的心理因素也会造成认知偏差。
关键字编辑审稿认知偏差心理效应
编辑的审稿活动是保证稿件的质量,满足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编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稿件进行认知分析和鉴别,从中筛选出质量较高的稿件然后进行录用、印刷并进行社会传播,这就表明被编辑认同的稿件从个人产品变为社会产品。因此,对于稿件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才能给社会传递真善美的精神文化。编辑做为审稿的主体,对稿件是否能成为社会文化产品有决定作用,因此才有“对稿件的生杀予夺,在此一时”之说。
编辑在审稿中的中心任务是对稿件质量和价值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即要严格防止质量差的稿件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又要保证高质量的稿件不被筛选出来而影响文化传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稿件的审核实现三审制度,保证了出版稿件的质量,但是由于三审分工的不明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增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对稿件工作的评价。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在审稿中,编辑要对风格不同、水平差异的稿件作出正确的评价,除了客观因素以外,还要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编辑很难公正客观地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正确判别,所以在审稿中出现不可避免的认知偏差。深入研究导致审稿认知偏差的各种心理因素,减少审稿过程产生的偏差,对稿件质量的保证有积极作用。

一、几种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引起的审稿中的认知偏差

(一)编辑审稿中的首因效应导致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认为:“首次印象对人的社会认知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但很强烈,而且作用时间很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因效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们用首先感知的少量信息对其他信息进行判断而形成了自我意识中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接受其他信息。在编辑审稿过程中,由于首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就会通过稿件的少量信息来把握稿件的总体质量。稿件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对稿件的主要内容造成了影响,导致对稿件作出不公正不实际的评价,出现认知偏差。
在编辑工作中,最容易出现首因效应的是编辑人员过分重视稿件的标题。初次审稿时,标题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编辑通过稿件的标题和摘要会对稿件的大概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标题和摘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是形成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编辑通过第一印象来决定是稿件的主体是否审读,采用什么方式审读,这个过程会造成一些价值量高的稿件由于标题和摘要没有拟好被筛选掉。相反,一些标题新颖而具体内容没什么价值的稿件却给编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让编辑在对稿件进行最初审阅时作出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

(二)编辑审稿中的光环效应导致认知偏差

光环效应又被称之为晕轮效应或者成见效应。是指当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会推及到该人的其他方面。由于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优点被放大,缺点就会随之缩小,“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光环效应使人们心里形成的对别人的印象和该人的本来面目差别很大。编辑审稿中常会出现光环效应。如编辑在对作者的人品和才学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以此来推断作者的文章的质量。编辑会以文如其人这个理由对文章作出判断。如果编辑认为某个作者博学多才,治学严谨,那么对其文章会作出较高的评价,而文章的不足往往视而不见。如果某作者给编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编辑在其作品的评价会偏低,文章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光环效应造成了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避免形成这种偏差,编辑应该对稿件进行多方面分析审视,跳出对作者的印象。
编辑对作者的印象从多种渠道得到。可以在双方直接交流中获得,也可以在编辑对作者的背景和信息资料查阅中获得,还有来自媒体传播获得。第一,直接交流往往使编辑获得对作者比较全面的印象,包括对作者才华和学识、能力的印象,也包括作者人格的印象。在审稿中,编辑对作者的人格印象的影响大于学识才华的印象。具有高尚人格的作者由于光环效应,会让编辑对其稿件评价偏高。第二,编辑还通过对作者的信息资料等线索去推断其写作和学术水平,这些都会影响编辑对稿件的判断。近几年来编辑界掀起的追逐名人之风就是典型的光环效应的表现。第三,各种媒体的不同报道可以使作者声名鹊起,也可以使作者黯然无光,从而影响了编辑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审稿时,光环效应使编辑的审稿结果失去公正性。

(三)编辑审稿中的刻板效应导致认知偏差

刻板概念来自于社会心理学,是表达社会认知的偏向性和凝固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倾向性。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编辑对作者的刻板印象通过编辑和作者的直接接触和通过间接资料(他人介绍、媒体宣传等)获得。就期刊编辑而言,对作者的社会刻板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表现:1.对不同职称和学历的作者群体形成的刻板印象。按照大众的认知,学历和职称越高,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就越强,论文水平也因此较高。相反,如果职称低,学历不够高,那么其论文质量也相对更差。2.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作者群体的刻板印象。很多编辑认为国外的学者水平相对于国内学者来说较高。经济发达地区的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高于不发达的地区。3.对不同学校的作者群的刻板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印象。认为重点、名牌大学的作者学术研究水平超过非重点大学的水平,对边远地区的大学、中专等作者群的学术水平的社会刻板效应差距更大。编辑对作者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了对稿件的价值判断,因为对其的印象固定,所以稿件的真实价值往往被放大或缩小,影响了期刊的质量。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