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课程教学改革 >改进工程类生全英文教学效果之方法经典

改进工程类生全英文教学效果之方法经典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14463 浏览:601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全方位地推行各类研究生包括工程类研究生的全英语课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推行全英语教学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文章将基于具体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全英语教学的建议,并提出更广泛实行全英语教学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工程类研究生;实践经验;全英文教学;教学目标;实施方法
简介
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研究生教育领域,为提高工程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加快其余国际接轨的进程,增强工程类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专业课使用全英语讲授的重要性已经日益突显,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界也对工程类研究生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期待、新的需求。
近年来,各大高校从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始在整个研究生教育领域逐步推行全英语教学,并不断扩大规模。但是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全英语教学才刚刚起步,均处在尝试中前进的阶段,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1 实践全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分析

目前看来,国内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达到能够完全理解英语授课内容的要求,尤其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大部分研究生对于专业术语的英文描述都十分陌生。理解上的困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相对不理想,另外,学生受英语能力的限制,将很难配合老师进行课堂互动,这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将严重影响课程进度与效果。

1.1 基于具体课程经验的分析。

下面将以一门名叫《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讲座》的课程为例,分析全英语教学课程在实际课堂上所遇到的困难。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讲座》是一门全英语讲授的讲座类课程,其主要涉及到了电子科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从概念上介绍当今电子技术前沿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及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其专业深度并不高,理解相对容易,但是专业覆盖面比较广,设计的专业词汇量较高。在持续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暴露出了以下三点主要问题:

1.1 老师难以兼顾不同理解程度的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讲授过程中,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所述内容,而且对于同一段内容,往往会有部分学生没有听懂,而这些学生中,一些可能听明白了老师的英语描述,却未能理解其内容所传达的意思;而另一些则是因为听不懂某些设计专业术语的单词,导致不明白老师所讲的某些句子;还有一些可能是因为英语听力的限制而听不懂老师的描述,并且很可能是一整段的描述都无法听懂。
对于不同理解程度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解:对于第一种情况,只需要对之前所讲授的内容进行一些更深入的解释;而对于第二种情况的,需要针对某些特殊词汇进行解释;但是对于第三种情况的,则需要将之前的内容选取要点复述一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非常的正常,可是对于英语授课,如果要兼顾三种理解程度的学生并使其尽量能听懂,就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更何况因为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本身就是一件相当耗时的事情。所以,考虑到课程进度,老师不可能做到所有课堂内容都能有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羞于提问,不愿暴露自己的英语上的不足的心理更使得他们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内容缺乏求知欲,不愿意深究。

1.2 上课气氛沉闷,缺少交流。

作为中国国内课堂上最明显的特点之一,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气氛不够活跃这一缺点在全英语教学课堂上表现的更加显著。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讲座》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就课上内容进行提问,问题并不难,表述也足够清楚,台下学生很多人都知道答案,也会用英语回答,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作答。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学生共有的羞涩,和表现欲的缺乏。
对于现在的研究生来说同学之间来往并不多,互相显得更为拘谨,更使学生不愿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就老师指定某为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说,有些学生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其实是明确的,其实可以作答,但是往往担心自己无法用英语很流利地表达清楚,而表示自己无法回答,使得课堂上出现冷场的尴尬状况。
缺乏交流互动的课堂将显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得死气沉沉,这将对课堂效率带来最为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处在非常被动的状态下,使得老师的讲授变成了一种非常低效的填鸭式教学,即便上课时能理解知识点,课后这些知识点也难以在脑中构成知识体系,将很快被遗忘。另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也将影响到老师的授课热情,使得老师无法充分发挥授课技巧,难以展现课程所具有的吸引力。另外,也加重了老师不了解学生理解程度的情况。

1.3 课堂上老师较难对讲授内容进行发散。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讲座》是一门讲座类型的课程,为了达到扩展学生知识与视野的目的,经常需要对其他涉及到的领域的知识进行介绍。但是学生对于相关领域专业英语了解程度相比于本专业必然更加有限,如果介绍的其他专业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将使得内容更难以理解,所以一般内容发散时,涉及的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或者将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解释。

1.2 其他方面的困难。

虽然讲座类课程并不需要具体的教材,从其他专业课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点全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即英文教材难以落到实处。全英语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英文原版教材,亲身了解原作者的思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但是由其他课程的经验来看,学生对老师所指定的英文教材并没有充分利用,而是更倾向于阅读它的中文译本,或者是其他内容相同的中文书籍。因为不论是平时的预习复习,还是考前的复习强化,阅读英文的教材都会带来很大的不便,使得学生不愿意采用。
1.3 寻求困难的解决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2.2 教学计划审核。

计划开设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应提前半年至一年提出教学计划,报院系和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对于教学计划的审核工作,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语言交流应用能力。具体应该注重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比如学生小组讨论或者某些章节由学生讲述老师进行补充等等,并采用原版英语教材或自编英语教材、英语作业、考试、英语板书或多媒体课件。

2.3 改进优质教学资源与经费分配。

对于开设了全英语教学的课程,校方应该给予其一定的优先权使用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设施(比如保障无线网络以方便授课)。研究生院应该对通过审核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下拨一定量的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进行所需要的调研、采购资料、学术活动等等。

2.4 考核评估。

各学院应对全英语教学的推行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进行认真的计划。对于课程质量,学院可以成立全英语教学课程质量检查小组,由校内外语水平好、教学质量高的副教授及以上人员组成,不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落实情况。

3 广泛推行工程类研究生全英语教学

虽然推行全英语教学很可能会遭遇一些阻力,但是全英语教学的趋势是和需要不容质疑的,这一点不论对于学术类还是工程类研究生都是如此,而通过渐进式地引进全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尽量的规避许多的困难。
渐进的推行过程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过渡:
其一,一方面由专业选修课到专业必修课的过渡。在高校推行全英语教学初始阶段,可以主要在专业选修课范围内开设全英语课程,而较小部分的专业必修课开设全英语课程,教师也可以通过由选修课程到必修课程的过程适应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数年的时间逐渐提高全英语课程的比例,尤其是专业必修课全英语的比例。另一方面,对于每一届的研究生,在学生第一个学期所接触的全英语课程应该主要设为选修,而第二个学期再提高必修课程内全英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通过第一学期专业范围内专业性较浅的全英语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能力,为第二个学期较强专业性的全英语课程做准备,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促进的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其二,全英语课程任课老师的比例应该由少到多,要求应该由高到低。推行初期的全英语课程任教老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博士学位,且具有在英语国家(地区)一年以上的学习、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之后,通过教师之间经验的传授以及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的强化,逐步扩大全英语课程任课老师的数量,降低对教师的硬性资格要求,将主要的资格评估方式转移到教学质量评估上。
其三,对于具体的课程,也可以经历一个逐步提高英语授课比例的过程,对于初期的全英语课程,可要求英语讲授课时至少占50%。在初始阶段,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授课难度较大的章节,允许中英文结合或者全中文的授课,之后再逐渐提高英语讲授课时的比例要求。
4 结语
不论对于学术类研究生还是工程类研究生甚至是本科毕业生,中国的高校的英语教育都不够有效,尤其是在专业技术领域。为了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用英语进行学术报告、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企业界进行技术交流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全英语教学应该得到积极的贯彻落实。但是落实也不能激进,必须注意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达成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Preciado-Babb,P.P.,& Liljedahl,P. Three Cases of Teachers’ Collaborative Design:Perspectives From Those Involved.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2(1), 22-35, 2012.
[2] Rusznyak,L. Learning to explain: How student teachers organise and present content knowledge in lessons they teach. Education As Change, Volume 15 Supplement Number S1, 2011, pp. S95-S109.
[3] Borgaard,M.,van den. Explaining student succes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 literature synthesis.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 37, No. 1, March 2012, 59-82.
[4] Oliveira,C.,G., Oliveira,P.,C.,& Costa,N.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about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Portugal.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ng Education, Vol. 37, No. 1, March 2012, 49-57.
[5] Baytiyeh,H.& Naja,M. Identifying the challenging factor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to employ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 37, No. 1, March 2012, 3-14.
[6] Myers,S.,A.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Group Work as a Function of Group Member Selection. Communication Teacher, Vol. 26, No. 1, January 2012, pp. 50-64.
[7] 卢菁,杨艳梅. “无线通信与网络”全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课程教材. 总第222期. 147, 151.
[8] 帅传敏. 对高等皖校呈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3月第22卷第2期. 109-1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