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致猝死心电学和血清学预警与危险性评估要求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致猝死心电学和血清学预警与危险性评估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31315 浏览:1376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背景]心力衰竭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虽然近20年来心衰的探讨取得了很大进展,防治措施不断改善,心衰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很高,目前尚无源自国人的心衰致猝死的流行病调查结果。本课题采取多中心、较大样本前瞻性探讨策略,揭示我国心衰人群预后的近况。[材料和策略]以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以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3家合作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入选标准包括: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50%;因扩张性心肌病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4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对照组来自住院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和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心律失常的社区居民。门诊和电话随访终点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和猝死情况,单因素(univariate)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一步浅析猝死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23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824例对照,在中位数38个月的随访期内,共随访到2038例(86.06%)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1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其中171(37.91%)为心源性猝死,随访期内猝死率为8.39%,非猝死率为13.73%,总死亡率为22.12%。男性患者发生SCD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79.53%vs20.47%,p0.001),而猝死患者平均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男性:57.74±13.13岁,女性:58.85±13.26岁,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衰患者总死亡率呈上升走势,但与其他年龄段比较,60-70岁的心衰患者更易发生SCD;另外,与非猝死(n-SCD)相比,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发作史、LUEF≦30%和NYHA Ⅱ/Ⅲ的患者更易发生SCD(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而且随年龄而增加,这种走势与性别无关。在男性、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发作史、LVEF≦30%和NYHA Ⅱ/Ⅲ的患者易发SCD。[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和猝死(SCD)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在我国HF的病死率占住院总病死率的40%,HF患者的SCD发生率约占HF死亡人数的27%-39%。HF患者SCD大多发生在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发生的主要理由是恶性心律失常,如何选用简单、方便的无创性检测策略预测SCD患者的预后,并给予积极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探讨旨在评估J波、碎裂QRS波以及Tp-Te间期等心电学指标在心力衰竭致SCD患者中的预测作用,建立有效防治对策,降低心衰致猝死的发生率。[材料和策略]以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以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3家合作医院的HF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入选标准包括: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HF,LVEF≦50%;因DCM导致的HF,LVEF≦45%: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Ⅳ级。对照组来自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心律失常的社区居民,对照组性别比与病例组相匹配。门诊和电话随访HF患者的死亡和猝死终点情况。根据12导联心电图上是否出现J波,碎裂QRS波以及测量Tp-Te间期,结合临床资料采取Logistic回归、Cox回归模型以及存活浅析策略进行3个心电学指标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探讨。[结果]共入选1847例HF患者和822例健康对照,在中位数为36个月(0.4-65个月)的随访期内,共随访到1570例(85.0%)HF患者,438例患者(27.89%)死于HF,其中151例(35.84%)为SCD。总体上,SCD患者的J波、fQRS波出现频率以及Tp-Te长间期较非猝死(non-SCD)患者高(p0.01)。对于DCM患者,SCD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J波的出现显著高于non-SCD患者(26.78%vs13.07%,p0.001)。然而,在ICM导致的HF中,SCD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fQRS波的出现显著高于non-SCD患者(42.16%vs26.67%,p=0.01)。校正年龄、性别和可能相关的HF危险因素后,Cox回归模型提示在DCM患者中,心电图下壁导联J波的出现使其发生SCD的风险增加4.095倍(HR,4.095;95%CI,2.132-7.863),而在ICM中,下壁导联fQRS波的出现使SCD的风险增加2.714倍(HR,2.714:95%CI,1.809-4.072)。不管在DCM组还是ICM组中,小于30%的LVEF都能预测SCD和心脏性死亡,但QTc和Tp-Te间期预测SCD的作用不大。[结论]心电图下壁导联J波和fQRS波的出现不仅能够增加HF患者的死亡率,而且是心力衰竭致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背景]临床和动物实验均提示p1肾上腺素和M2毒蕈碱受体自身抗体(β1-adrenergic and M2muscarinic receptor autoantibodies, β1-AAbs和M2-AAbs)在CHF的病理生理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清除自身抗体有助于恢复这类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水平、提升LVEF以及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a2+通道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 against L-type calcium channel, CC-AAbs)参与DCM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但这些自身抗体与CHF患者的预后和SCD的发生联系尚不明确。本探讨旨在评估β1-AAbs、M2-AAbs以及CC-AAbs在CHF致猝死患者中的预测作用,建立有效防治对策,降低心衰致猝死的发生率。[材料和策略]以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以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3家合作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入选标准包括: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CHF,LVEF≦50%;因扩张性心肌病导致的CHF, LVEF≦45%;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Ⅳ级。对照组来自住院行射频消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和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心律失常的社区居民。门诊和电话随访CHF患者的死亡和猝死终点情况。根据受体细胞外第二环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多肽,ELISA策略测定不同终点事件患者的自身抗体滴度,结合临床资料采取Logistic回归、Cox回归模型以及存活浅析策略进行3个血清学指标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探讨。[结果]共入选2062例CHF患者和824例健康对照,在中位数为36个月(0.4-65个月)的随访期内,随访到1758例(85.25%)CHF患者,379例患者(21.56%)死于心力衰竭,其中164例(40.37%)为SCD。DCM和ICM的β1-AA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和8.25%vs2.2%,p0.01),同时在ICM中CC-AAbs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4.07%vs.1.21%,p0.05),然而,M2-AAbs阳性率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校正心衰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后,Cox回归模型提示阳性β1-AAbs不仅与CHF的全因死亡相关而且是DCM和ICM致心衰患者发生SCD的独立危险因子(DCM:HR=4.51,95%CI2.405-8.471;ICM:HR3.749,95%CI2.389-5.884),同时在ICM引起的心衰患者中,CC-AAbs能增加全因死亡近2.6倍的风险(HR=2.684,95%C11.737-4.037)和心源性猝死3倍的发生风险(HR=2.947,95%CI1.575-5.513)。相反阳性β1-AAbs及CC-AAbs与非心源性猝死无相关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组的β1-AAbs和CC-AA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阳性自身抗体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关键词:心力衰竭论文心源性猝死论文室性心律失常论文左室射血分数论文心力衰竭论文心源性猝死论文J波论文fQRS波论文Tp-Te间期论文心力衰竭论文心源性猝死论文β_1肾上腺素受体论文M_2毒蕈碱受体论文钙离子通道论文自身抗体论文

    缩略词表5-6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致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6-23

    中文摘要6-7

    英文摘要7-9

    前言9-10

    材料与策略10-12

    结果12-15

    讨论15-17

    结论17-1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