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关于工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理由学年

关于工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理由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8370 浏览:188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试从探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形势下做好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找到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渗透融合
1009-0118(2013)02-0024-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今后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方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本人认为,学校不仅要改善自己的硬件设施,更应提升自己的内涵建设,特别是要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谈一下自己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问题的理解。

一、何谓校园文化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建人弗莱克斯纳在其研究西方校园文化的著作中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做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认为早在公元前6世纪即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到了12、13世纪,西欧各地逐渐出现了大学,像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大学等,这个时代,校园文化开始广泛传播,对于城市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内对校园文化,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要遭遇企业文化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却落后于企业文化。有人认为,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始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而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概念,有意识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校园文化”概念于1986年正式提出。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高校形象,增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说服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对校园文化的比较研究最近几十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大多停留在单纯的对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的介绍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却很少。

二、何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S.M.戴维斯(S.M..Dis)在其著作《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与“企业文化”相近的“组织文化”这一概念。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传入我国,被沿海的三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采用。1991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由于我国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企业自主经营的实现、市场机制的确立以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亟待改进的要求,企业文化也就成为近年来企业建设和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众多论述中,虽然大部分是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兴起原因、特征和功能等的翻版论述,但也有学会则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发展提劲等进行了理论探讨,也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辨。简单来说,所谓企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社会价值观、道德行为的综合。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养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互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一个很时髦的话题,但现实情况却是学校和企业很难站到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一边是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一边是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偏差,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理念难以与时俱进。必须减小或消除校与企之间的差异,才能实现彼此的友好合作和工学上的完美结合。因此,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显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的可能性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都从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谓的文化指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结合体,两者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的组织文化,都是一定区域内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本区域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等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群体文化。为此,校园文化需建立一套可行、可衡量的内部规范,按照企业用工的要求、学生的不同特点、社会整体用工体系的特点培养多层次的德才兼备、与社会对口的人才。
(二)学生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并且必须借鉴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适合企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企业精神、职业道德操守。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校园文化内核就应该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此,要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渗透,校园文化首先应走出校门,接收企业文化中的有利因子为我所用,建立一条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轨道。

五、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途径

(一)倡导诚信教育

“以人品创造产品。”这是一家台州著名制药企业的经营理念。在网络上一查,许多企业都有类似的经营理念。这里的人品,就是指人的品德,企业家、员工的品德。公司在多年的企业管理生产运做中,注重人品、学习,逐步形成了“以人品为重,诚实守信,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许多企业选拔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聘用的。美国联邦快运公司选人的宗旨是招聘“好人”。他们的信条是:你可以教会员工做好所有的事情,但你教不会他们做好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考察员工的品德,如让新员工与公司的老员工打一场垒球赛,以此来考察新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让新员工到农场干又脏又累的活,以此来考察有没有吃苦耐劳的品德等。因此作为学校来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就应该在教育中倡导诚信教育,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就把“明德、立信”作为自己的校训来教育每一级学生。

(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企业的运行机制中,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的高职院校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与团队员工的沟通能力,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实训、模拟法庭、辩论比赛、各种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三)吃苦耐劳的精神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无法体会生活的艰辛,甚至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后在单位里没有上几天班就受不了工作的辛苦而辞职。因此,作为学校,除了要在日常增强学生艰苦奋斗意识外,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顶岗实习、打工的机会,让他们早点适应企业生活,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要有“铁的”纪律,例如上岗必须穿工作服、戴员工卡、不许擅离职守等,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遵守纪律同样为学校所倡导,因此作为学校,要把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这项工作真正上升到校园文化的建设高度上来,创造各种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纪律的养成。

(五)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富士康“N”连跳出了暴露出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疏漏之外,还反映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企业员工由于不适应各种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学校来讲,在学生未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要帮助学生生认清当今社会形势,走出困惑,同时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顺利实现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问题以尽快适应将来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完成向现代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使命,必须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探讨研究这个问题,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参考文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献:
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与融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杜建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3]谢素霞.对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4]曲东华,张健.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影响[J].高职论坛,2004,(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