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论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论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18922 浏览:828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自主独立意识、自我选择意识都在逐步增强,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其价值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何在,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作用,都是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论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挑战
1000-8772(2012)11-0170-02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理论化及非理论化体系,是影响整个社会,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更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而言,儒家倡导的仁政王道,道家因循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主张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三位一体要素,并深深浸透在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之中。其基本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而发展起来的。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联系

随着人们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自我选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逐步增强,面对西方思想的涌入与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浪潮,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代教育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质,突出表现在教育对象在价值观、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与复杂化。这无疑给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传统文化的反思提供一个平台,促使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其蕴含的价值借鉴意义何在,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作用等等。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并不是白纸作画,也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对本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影响,在相互叠加影响之下形成了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史。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仅看到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一面,也应意识到传统文化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它也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精华与糟粕并存,有待我们在继承时进行筛检。文化建设不是切割历史,而是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提炼,并在时代的基础上,将其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不断发扬光大。若欲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必须在建立民族自尊心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改造、批判与继承、摒弃与创新的方式,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旧赋新、去伪存真”。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将“仁”作为人文价值观的核心。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尚书》中有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中也有记载:“夫民,神之主也。”也就是说即使是上天,也必须顺从人民的意愿,只有民心、民意,才是神灵希望君主始终重视的事物,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神的事,足以见得古时已将人置于中心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又以“仁”作为最高理想和价值体现,同时也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儒家思想中的“仁”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要求我们能够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观念正是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修养,也正是这种“仁”的精神最终塑造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从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仁人志士。
第二,将“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和合”作为统一发展观的基准。“和合”强调的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仁”和“义”的思想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人、我、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礼”也是“仁”的另一表现形式。孔子有言:“克己复礼为仁”,是希望人们都能够正身、自律,以礼待人,这与我们现在的道德、行为标准也是一致的。现代生活中,在精神生活领域,我们仍然以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推己及人”的程度为人际和谐的标准,“天人合一”则是在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时所奉行的准则。
第三,强调对人的群体性和求同性的重视,体现出较为浓厚的“价值理性”色彩。传统文化主要强调在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的双重影响下,使人成为能够为社会所需要和接纳的人,也成为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群体价值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对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同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弘扬的是一种个体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以上列举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中的底蕴价值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主流价值并不相悖。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道主义、义重于利和民本主义等等这些在传统文化中确立和倡导的内容,仍是今天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当代政治思想教育的进行,首先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的积极探索和研究,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

伴随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中也未必全部都是积极和合理的内容,而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中,欲保持原状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的情况时,对教育方法、手段、目标和实现途径方面都必须作出适当调整。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全球信息化和一体化的迅猛潮流的推动下,面对全球经济、文化多元性的冲击,教育对象在行为方式、价值趋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势必产生新的嬗变,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在情理之中。因此,面对已经变化的形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以应对在新旧冲突的背景中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道德与功利的激烈冲突。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特性是具有明显的泛道德倾向,总是从人伦角度而不是从功利角度来思考问题,评判个体和群体行为时更看重亲缘关系,而不是法制规范,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日的中国社会。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这种泛道德倾向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经济与道德两者的顺序孰先孰后出现了换位,道德不再像过去那样处于完全的中心地位,同理,道德水准也不再是唯一衡量社会发展与否的标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意识的觉醒,从附属地位直接上升到了主导地位。传统文化的泛道德倾向,将道德太过绝对化,甚至达到了脱离实际需要的程度,片面盲目扩大道德的作用,从而造成道德与现实对立的状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强调的是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因此必然导致传统文化中的泛道德化倾向与市场经济中的功利需求的冲突与对立。
其次,整体与个体激烈冲突。无论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还是在公与私的关系上,现代社会都更主张突出个体的主体性,主张充分张扬个性。人们的个体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及关注,这却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整体至上的观念产生了激烈冲突。传统文化恪守的是,个人并非独立的个体,只是社会众多成员的组成部分,整体才是最高的存在,个人只有在整体中才有价值可言。这种思想理论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宗法等级制度,因此形成一种以否定个体独立意志为主要特征的、以压抑人的个性为基本出发点的皇权主义及家庭本位的政治学说。在这种极端强调自律和利他的人生理想中,只有整体是存在的、是有益的,个体的生存、需求和发展统统被忽略掉,自我满足、自我需求,以及自我实现是讳莫如深的,是极不重要的。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式社会,强调的是对个体的生存、需求及发展的重视,人生理想才是最重要内容,倡导人们更加尊重自我、关注自我、发展自我。与之相适应的,在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在加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辩证的理解。
再次,绝对与相对的激烈冲突。传统社会中,主要以是否与别人一致、是否合乎规范、别人能否接受作为思维前提,要求人们处处遵守外部的规则,促使人们去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思维方式容易造成个体行为的僵化保守以及个体人格的不鲜明。当今社会,伴随着日益丰富起来的物质生活,多元的生活也导致了多元思维的产生,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别人的认可与评价,不再追随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再那么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转而追求一种更富于个性化、色彩化、更有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便导致了传统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思想理论上被称之为推崇绝对主义。这种绝对主义思潮并非现代才有,在封建社会就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时期。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这种绝对主义的观念也曾在历史上反复过,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地错误地理解。应当注意的是,当价值趋向只局限于崇拜某一思想体系时,就很容易将它推崇为一种信仰,当然也会随之否认其他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因而禁锢人们对新思想的热爱,对新理论的探索,压抑人们本来极为丰富的智慧和潜能。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批判的基础上,在时代的洪流中,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善于因势利导,积极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刘晓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4,(10).
陶谊.如何应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中小企业
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8).
[3] 马章山.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4] 胡滨,张丽.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武汉船舶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8,(1).
[5] 赵金梅.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哈尔滨商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 骆风.广东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的调查和思考[J].现代教育论
丛,2005,(2).
[7] 崔山濛.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功能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育,2010,(27).
(责任编辑:李晓群)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