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论中国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设计

论中国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18618 浏览:831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应该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强。基于此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如何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竞争力;建议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怎么写作、占有市场和获得利润、创造出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文化财富的能力。祁述裕等人依据波特的“模型”,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产业策略和政府行为等五大要素为基本内容,构建了一个全面反映一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竞争力指数值的大小来判断一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经测算,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指数值为0.22,不仅远低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俄罗斯、印度等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说明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尚且不足。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本文将从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等三个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竞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的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人力资源总量上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为313342个,从业人数210.23万人。但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虽然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2-3%增加到2010年26.5%,但仍远不及美国(82.92%)、日本(58.04%)的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人才瓶颈。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来看,我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巨大的文化资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开发潜力。但是,受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约束,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受资金不足的困扰,我国部分民族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因政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部分景点又存在着过度开发而导致毁坏的现象。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资源来看,我国传统的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整个文化行业的投融资都是由国家垄断,即使其他方面有所参与,也是微不足道。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虽然我们已在很多领域引进了非公有制资本,但国家投资在整个文化行业里仍起着主导作用,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参与度依然不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仅占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0.4%。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上市融资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结构的变化,因此,我国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不畅,整体上市的难度较大。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竞争力分析

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首先,从规模上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其次,我国又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特色各异的文化需求,必将促进国内企业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从而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再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高涨。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4760美元,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已得到满足,而文化娱乐消费将会呈快速发展之势。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潜在需求还未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速度较慢,限制了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数量。另一方面,我国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如截止到2010年年末我国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素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23%,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又会影响到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层次;再有,我国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收入水平差异较大,进而导致了文化需求的不平衡。如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33.2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9.5美元,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必然导致我国文化消费的城乡差异,进而影响了对文化产品的进一步需求。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政府要素竞争力分析

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作用是间接的,政府主要通过政策的选择,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从而达到削弱或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企业如同行政单位一样,都是由国家“统包统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这种局面已被打破,但国家在文化产业投资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比重。因此,无论是文化单位企业化建设,还是集团化建设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许多文化企业在管理上仍沿用以往的行政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相当的距离。
另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由于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文化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我国文化管理主要是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和国家三个系统,三个部门各管一摊,不利于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水平,需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应加快高级要素的培育,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和引进。众所周知,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都聚集着人的智慧与创造,体现着知识和创意的价值。所以,对于文化产业各个产业环节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建立文化和自然资源分级管理的开发体系:对于世界级自然和文化资源,由国家统一管理;而其他资源则在国家统一的产业政策监管下,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施此类资源的开发经营。再有,要强化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既要支持大型的文化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也要支持一批中小文化企业在国内创业板和香港上市。最后,要逐年加大国家在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2.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竞争力水平,需做到:首先,应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地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其次应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提升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再有,应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以激发人们对文化消费与享受的更高兴趣。
3.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政府要素竞争力的主要建议:应调整政府管理文化的方式,变“统包统管”为分类管理: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文化企业,政府应逐步减少对经营性文化领域的行政管制,同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进程。而对于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则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此类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市场开发。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很弱小。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机遇,我国的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50-53.
姚伟钧,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9(6):219-224.
[3]蓝庆新,郑学党,韩晶.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及提升策略——基于2011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2(8):32-39.
[4]张秉福.我国文化产业政府规制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图书与情报,2012(4):39-47.
[5]雷光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77-18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