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深度开发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深度开发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10587 浏览:447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佛教旅游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针对佛教旅游文化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深度开发程度及形式问题,在佛教文化产品形式的固定性、佛教文化产品的独立性、旅游者对佛教文化产品的陌生感三个原因方面进行了总结,结合对国内庙宇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动静态佛教旅游产品结合及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注重新、奇、特的对策。
关键词:佛教旅游文化产品 产品结构 产品开发
我国数量庞大的佛教景点中有各种佛教文化产品。本文通过对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深度开发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对比,并试图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深度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结构性缺陷

佛教景点内部的文化产品通常很丰富。一般佛教寺庙里有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庄严雄伟的佛像以及优美舒适的内部环境等。但事实上,产品的丰富并不等同于文化产品结构的丰富,也不意味着一个佛教景点具有了完备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形态。这种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佛教景点的旅游文化展示不够立体,流于表层和形式,从而形成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结构性缺陷,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佛教文化内涵的深层次需求及体验式需要。笔者曾经研究过武汉长江二桥下的古德寺。该寺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其艺术风格在我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晨钟暮鼓之时,在圆通宝殿,尼姑们集中吟诵。那时,院门并没有关闭,游客可以进入到殿内,倾听她们的天籁,并且可以坐下,一直到晚课的结束。相比之下,武汉的宝通禅寺、归元禅寺,一到下午

4、5点就关门谢客,游客少了很多参与的机会。

(二)佛教旅游文化缺乏深度开发

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规模,投资者或管理者大多抱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经济目标导向,容易形成一劳永逸的思想,对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重视不够。结果往往造成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得肤浅和单调,甚至导致佛教核心文化的庸俗化或丧失。河南登封少林寺素以“禅”和“武”闻名中外,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始于少林武术,是少林武术为少林寺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条大路。少林武术至今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少林寺旅游的拳头产品。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求了解少林寺的禅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少林寺内找不到能恰当表现“禅”旅游文化的载体,少林寺的“禅”逐渐变成了导游的“口头禅”。2007年4月,少林寺推出了一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演出,算是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其禅文化缺失的问题。

(三)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大多表现的只是佛教文化符号

由于理论上缺乏创新,在传统的佛教景点旅游开发中,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大。这就造成开发出来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表现的只是佛教文化的外壳而不是其灵魂。从旅游实践上看,文化灵魂的缺失对佛教景点而言是很可惜的。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在新建和复原佛教景点,开发佛教文化旅游项目中最常见的就是新修的法堂寺庙,或者正在翻修中的大雄宝殿,到处都是雕梁画柱、描金的罗汉和新上漆的大红的柱子,都是标准化的模仿物,不能突出各自的特色。这些新开发的佛教景点大多只是新建和复原的场景,只是一种佛教旅游文化外观或符号,缺乏鲜活的佛教文化内涵和生命力。进入宝通禅寺后的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寺庙,一个新近翻修了的寺庙,一个殿堂齐全的寺庙,几乎有所有常见的菩萨被供奉着,一个完全的寺庙,一个只是寺庙的寺庙。相比成都的昭觉寺,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清净优美的旅游胜地。随处可见的佛文化讲解、图片、文字资料,庙宇里老僧与香客的对话,居士们对游者接待,处处渗透着佛性,一进去就有一种宁静,仿佛有了生命力,有了佛的灵魂。当笔者前往西安大雁塔体验唐玄奘西去归来取经的文化,除了在寺庙出口边有两个厅展示是唐玄奘西行和丝绸之路文化以外,其他的主体寺庙依旧是大众特征。大雁塔景区导游在讲解过程中,除了说大雁塔是唐僧在取经完后在此译经讲经外,几乎没有怎么涉及到唐玄奘取经的故事,更多的是讲怎么拜,什么人拜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哪个菩萨保佑什么属性的人,这些在任何寺庙都会听到的说法。在大雁塔主楼里,修葺一新,朱红的楼梯,雪白的墙壁,金碧辉煌的塔顶,毫无历史感,不会吸引游客第二次前往,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四)佛教旅游文化新型产品的可利用形式较少

近年来,有一些佛教景点采用了部分新的形式,这些形式大多为动态的舞台表演项目。如少林寺的音乐大典和武术表演、不少寺庙举行的放生仪式和传统佛教节日活动、各种祈福法会、佛教音乐和书法艺术表演等,吸引了许多旅游者参与,为佛教景点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些动态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载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被模仿、重复率高,对佛教文化内涵的表现深度有限,旅游者的参与程度不深入等。更遗憾的是,没有融入一些新颖的成分。以上问题使佛教旅游文化产品难以从一些僵化的模式中突围出来,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已开发的文化产品中也有一些不入流的表演节目,前不久,国际旅游小姐总决赛在嵩山少林举办,少林武僧和选美模特的融合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五)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缺少新意

旅游产品种类有很多,去寺庙烧香、祈福或者让法师给配饰开光。在某一层度上,这些东西也是商品,但是物质形式是无形的。有形的商品如旅游纪念品、斋菜等,开发的力度很小,能吸引人注意的也不多。

二、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佛教文化产品形式的固定性

结合佛教寺院的实例,汉地佛教寺院大多为伽蓝七堂布局,寺院的布局、建筑、供奉等都有较为统一的标准。这是佛教寺院统一建筑的固定形式,也是宗教文化的发展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固定性,旅游者进入庙宇殿堂的感觉都是一样,是单纯地围绕寺院转一圈,不能领悟寺庙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也不能知晓佛教在各地发展生息的过程。
(二)佛教文化产品的

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独立性
佛教文化非大宗主流文化,也不与主流文化有很多接轨,属于一个独立的体系,但随着人们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旅游,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寺庙或道观去获得一种宁静,学习呼吸吐呐,所以在融合上就相对有些差异。

(三)旅游者对佛教文化的陌生感

在各地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热潮中,游客大多因为旅行社推荐某名山大川时顺带去游览寺庙,走马观花。以此下去,旅游者对佛教文化的观光经历就会过于“丰富”,对佛教文化多元性内涵的体味和感受却难以满足。这样很容易让旅游者产生厌倦情绪,形成佛教旅游枯燥乏味的印象。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动静态佛教旅游产品结合

固定的的禅院、庄严的佛像、静谧的僧人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是却很少有人看到他们唱经诵读或者做法式活动,也很少能有机会体会僧人的一天。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静态的、有形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动态的、无形的和动静结合的则很少能看到,如果能把它们进行有效地综合运用,会吸引更多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人参与其中。

(二)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适应旅游业发展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迫切需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千篇一律的佛教景点对旅游者来讲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也不是必然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佛教文化场景和文化符号只是外衣,让游客更多置身于有历史传递着的佛教文化氛围中而不是的历史记录者场景中是我们选择佛教旅游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少佛教景点僵化死板,不合时宜,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注重新、奇、特

对于佛教旅游文化新型产品开发和创新产品的设计,应该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突出新、奇、特。不能脱离佛教本身的内涵,但是可以发展一些有新意、少见、有特色的产品。或者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品牌、走出寺庙、进入市场。如少林寺的素饼,现在已经可以在全国各大大型超市写到,素饼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少林寺的冠名、规模化的生产,赢得了大众的喜好。南普陀的素菜全国闻名,其广告词吸引了无数食客,成为天下第一素斋。武汉归元寺的素菜已被经营承包,其个别主打菜在食上屡次获奖。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寺庙知名度有很大的作用。有创新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相比很多还在卖开光饰品或者保健药的寺庙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霍国庆.佛教旅游文化[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