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简论德育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

简论德育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5548 浏览:175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贪图安逸等错位和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民族魂,塑造民族性格,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稳定性与巨大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2002年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说:“中华民族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等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重拾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立心,重新发现我是谁,树立文化自信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对于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应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