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朗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4064 浏览:136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要有感情,必须要有过渡,要有铺垫,教师要设法架设朗读与有感情朗读之间的桥梁。文章从问题、情感、情境、想象、激励五个方

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udooo.com

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桥梁
1007-4309(2012)07-0010-1.5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培养语感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还是感性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它肩负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育人功能。语文学习需要形象的感知,需要想象的驰骋,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的奔涌,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发自内心的感动。而调动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有感情地朗读能触摸文字深处的感性世界,唤醒冰冷的文字,让它散发出生命的热度。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受到思想情操的陶冶。朗读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一种再创造,需要从作品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停顿,重读和语调。朗读需要情感的参与,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缺少理解感悟,要让学生读出感情,只能是事与愿违。为避免学生邯郸学步,无病,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恰当进行技巧和方法的有效指导。在恰当进行技巧和方法的有效指导上,不少教师做得较差。课堂上,我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让我们读出对?菖?菖?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读出对?菖?菖?菖的愤恨之情等等。如果学生缺乏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直接要求其有感情地朗读,那就达不到目的。朗读与有感情地朗读之间,需要过渡,需要铺垫,需要架一座联接二者之间的桥梁。

一、架一座问题的桥梁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感悟。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的情感才合乎作品真意,才会是真挚自然的。因此,教师就要抓住文本关键处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四周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教学这一段,为了让学生读出对盘古忘我精神的敬佩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1)“抡”和“拿”,“猛劈”和“砍”有什么不同?(用力不同)。(2)盘古“抡”和“猛劈”时,会有怎样的表情?(紧闭双唇,瞪着眼,大汗淋漓)。(3)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盘古的忘我精神)从问题入手的指导,针对性强,既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再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教师抓住“张望”这个重点词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张望”是什么意思?(向四周或远处看)。(2)安静是盲童,什么也看不见,可为什么还要张望呢?(安静多么想看见蝴蝶飞舞的情景)从安静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想,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会用自己的声调和语气勾勒一幅盲童热切张望的图景,把“张望”读得缓慢,做出张望的动作,且目光充满深情。

二、架一座情感的桥梁

语言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对小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基本要求,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并非易事。因此,以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古诗《鹅》时,教师可出示大白鹅的动画片。学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有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你看,大白鹅昂着头从远处慢慢地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看着听着,同学们会为画景诗情所感染,情绪会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读诗与赏景的多元学习活动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一位老师教学这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投入。老师为调动学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哥哥姐姐都出去玩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玩吗?全家人高高兴兴地看电影去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看电影吗?天寒地冻,大家都不愿出门,瑞恩在雪地里捡松果,他不怕严寒吗?(学生对三个问题坚决地给予否定)老师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继续追问:瑞恩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随即出示非洲缺水的多幅图片,配上音乐)同学们明白了:瑞恩为了让和自己一样大的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不生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再让学生朗读,同学们这一次读得非常投入,充满了感情。我知道,同学们已被瑞恩的精神感动了。

三、架一座情境的桥梁

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自身生活中的经验,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起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要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膊,需要创设恰当的情境,酝酿和建立相似的情感体验,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真情和意境。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詹天佑》一文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一位老师教学时抓住“轰动”这一信息焦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轰动”的情境:“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有的学生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锄头,欢呼雀跃。教师创设“轰动”的情境,并把它具体化,使同学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就能使同学们把这句话读得激昂,读出一份感动,读出一份自豪。再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课文《北京》一课时,可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奥运会的宣传歌曲《北京欢迎你》:美丽的画面,明快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升华了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有了这座情境桥梁的过渡,课文的语言会化作学生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气、节奏因为情感的作用会表达得较充分,丰富的情感也就融于其中了。
【参考文献】
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淑艳.平平淡淡才是真[J].贵州教育,2007(1).
[3]李淑艳.用感性方法教语文[J].贵州教育,2007(21).
【作者简介】姜海洋:通化市实验小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