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审美阅读教学中审美素质培养

审美阅读教学中审美素质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5620 浏览:1960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才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识别真、善、美与检测、丑、恶,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语文阅读材料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元素,可以有效的培育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论述了阅读美育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阅读美育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新课改的新亮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本文仅谈谈阅读教学中培育审美心理的方法。

一、感知文学作品,启动审美动机

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主体(学生、教师)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开始,是获得美感的前提。这一阶段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的优劣、审美心理活动的完整、对文学作品意蕴上的把握等。按美学理论,美感的第一层次为感官上的愉悦,即所谓愉目悦耳。于是,肯定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是由文字来表现,觉得这些文字怎能做到审美主体的愉目悦耳。我认为这个认识障碍来自两个方面的忽视:一方面,文学作品使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区别于靠视知觉欣赏的图画、雕塑、陈列品和靠听知觉欣赏的故事、歌唱、音乐会等,后者的艺术形象更直观、更具形象性,前者需要审美主体阅读后才能把握其要表现的形象,更需要审美主体的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可以发现语言的美,特别是用口读出声的朗诵(非默读)的方式感觉更明显,仅那朗朗读书声就会给人音乐般美的享受,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如何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迈出这审美活动的第一步呢?先要排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懂得字义。应鼓励学生阅读时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词典或注释来解决。可采用先默读预习、听录音、教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通篇文章的大意进行初步地把握。最后,要着重进行朗读活动,通过把握正确的节奏、语调、重音、情感基调等促进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尽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得到发挥,并得到愉悦之感。

二、运用联想与想象,促进审美延伸

阅读过程中少不了心理要素:联想和想象。审美活动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使感知的内容大大超过直观审美对象时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
审美联想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触景生情,因而想起记忆中其它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其实质是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记忆中表象的复归。比如,我们读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写橘子这段,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写东西或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读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关的影视节目《三国演义》中气势磅礴、硝烟弥漫的古代战争场面;可由“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联想到“要把牢坐穿”的革命烈士,如此等等。可见,在阅读过程中,联想是审美客体调动自己的记忆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联想。
审美想象要比审美联想更具自由度,更富创造力,是对记忆中表象的一种创造。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可以使审美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雨果认为:“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老师的责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转化为再造成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种转化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需要我们的大脑再创造。如小说《祥林嫂》中祥林嫂的形象,学生想象力的差别创造出来的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倾向于重塑她的外在形象,而有的会更侧重于她的内在性格。

三、运用成功体验,收获情感升华

审美情感与其它审美心理活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在各审美心理活动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它也体现了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愉悦性,但要比感官上的愉悦更深入一层,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来提高美感的获得。如我在教《老山界》时,先让学生讲一些红军长征的事,激发出已有的对红军的敬佩之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此课时,能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特别是对于“山上露宿”这部分,更易于学生理解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夜景的描写方面,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语句时,感到是一种享受,也体会到了溶入其中的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由于审美客体(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识与能力的不同等,造成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审美经验的差异,势必导致审美情感的满足程度与受到情感熏陶效果的不同,教师不可急功近利,既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缩小这种差异。

四、通过思考评价,提高审美层次

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是对文学作品在整体上的意蕴上的把握,起到陶情移性的作用,实现审美理解。审美理解不是以概念的外形独立出现的,它依附于想象思维并灌注在感性思维之中,只有对审美对象产生某种审美思考与领悟。才是审美的理性上的领悟。如杜甫的《石壕吏》最后写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学生不单是从用语言方面获得美感效果,而是最终是用审美理解去感悟把握其悲剧感的,这种共鸣是很难再用语言去表达的。学生在这种悲剧感的强烈体验中鞭笞丑,赞颂美,进而在社会与人生中积极追求美。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对教材内容的烦琐分析,要向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回归。少一点功利主义色彩,而多一些美的发现与感悟,增加审美活动的比重,才是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以上几点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人类思维心理复杂性的特点,显示了审美活动离不开美的本质特征“愉悦性”。
总之,阅读审美还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意向等,这都需要我们潜心研究与探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