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三农“三农”老难点革新新课题期刊

三农“三农”老难点革新新课题期刊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3716 浏览:84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成就瞩目。然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改革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所在,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要强化各级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乡镇政府职能,改革乡镇机构管理体制,建立乡镇财政,适度改乡设镇,充分发挥乡镇基层政权的职能和作用,引导农民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关键词〕 “三农”问题,体制障碍,改革,小康社会
〔〕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15-03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瞩目。然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却还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国体,却还是弱势群体;农村是改革的“先驱”,却仍然十分落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同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问题。当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和经营体制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社会化怎么写作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为此,把握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着力点。
“三农”问题难在哪?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也是“天下第一难”产业,它同时受两个规律制约:既是受自然规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律制约的经济生产,又是受经济规律制约的自然生产。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和国情,长期靠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城乡差别长期存在。农村严重缺乏资金和技术,农业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多,基础设施落后,又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决了几十年难以解决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在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批量就没有市场的条件下,农村又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问题。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又缺乏市场怎么写作相似度检测,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卖难”问题愈演愈烈,农民只能是“辛辛苦苦干一年,最终落个肚儿圆,就是口袋没有钱”。就连农村改革“先驱”的安徽小岗村也是“一朝实现温饱,三十年迈不进小康门”。为了增加收入,有本事、有知识、有体力的青壮年农民大多进城务工从商,农村留守的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年人),农业“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农村长期投入不足,公益事业、公共怎么写作严重缺失。城市建设基本是由政府投资,农村建设则主要靠农民积累,这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农村土地分散,居住分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农业科技严重缺乏;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农民单家独户势单力薄,农业产业化路途漫漫;农民“盼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苦的是没有门路,最需要的是怎么写作”。
“三农”堪谓“三难”,“三难”难在“三弱”,最需要的是加大投入,强化指导,配套怎么写作。由于“三农”是共和国的根基,因而被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小康如何实现、怎样落实?“桥”和“船”在哪里?现实的问题是:农村经济尽管也在缓慢发展,但农业的经营成本却在不断增高,城乡居民之间已经悬殊的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一切美好愿景的前提和基础。与当初农村“第一步改革”相比,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繁荣的活力何在、动力何来?如果说农村“第一步改革”是“放”,“第二步改革”是“免”,“第三步改革”是“建”的话,那么建什么、怎么建?这是问题的关键。
体制存在大障碍
“三农”问题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机构改革中,从省到县的党委机构只撤销了农村工作部。结果是党委的农工部变成了政府的农工委,农工委又设在农业局,与农业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工作力度和效能大打折扣,起不到对农口各业务部门的统领作用。也就是说,这一机构的撤销,直接削弱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导致所谓的加强和重视“三农”工作容易流于形式,成为“口号”。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还有一个遗留问题,即由“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老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规定,乡镇一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几乎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但这个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体制问题长期没能得到解决,使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之后,虽然换了牌子、刻了章子,但乡镇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没有很好发挥。有人形象地说:乡镇政府只有“三个镇长、三个兵”,“有大脑、缺四肢,有任务、没手段,有责任、无权力,许多事情想得很好,但实现不了”。乡镇虽然设有“七站、八所”,机构部门不少(椐调查乡有28个、镇有33个),但都是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就像设在乡镇的“大使馆”,乡镇看得见、但管不着;县上管得着、却看不见。这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工作“怪圈”:部门扯皮——基层告状——上级领导出面协调。
乡镇财政普遍没有建立,吃的还是县级财政的“大锅饭”。加之乡镇之间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上级对乡镇的许多工作无从考量。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权责不统一,工作既无压力、又缺动力,更乏活力。有人说,乡镇工作基本上是“扯皮”工作,是“估计”经济。一些乡镇干部则认为,他们的工作是一靠感情,二靠典型。这种状况要振兴一方经济谈何容易。
乡镇政府一无财政,二无部门,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于是,组织农民实施产业化经营难,协调怎么写作民营经济发展难,建立农业社会化怎么写作体系难,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难……“难”就难在乡镇政府很难发挥其综合怎么写作的职能作用。我们常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适应,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初农村第一步改革,分田到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经营,挣脱了生产关系的束缚,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集中迸发。当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经济还基本停留在产品经济时代,农民需要的只是一般性的生产怎么写作,村级组织就可以协调解决;当农村进入第二步、第三步改革之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论是集约化经营,还是产业化发展,都迫切需要乡镇政府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导,提供社会化的系列怎么写作,解决“村里办不了、县里够不着”的事情。然而,乡镇政府却无能为力。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全民经济“热潮”还没有形成,农村市场经济的“底火”不旺,农村的社会怎么写作和管理比较滞后,对民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与乡镇政府滞后的管理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找准改革着力点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在农村的基本工作任务始终有两方面:一是教育引导群众,二是组织发动群众。当前影响农村实现小康的最大问题:一是土地分散,二是资金分散,三是经营分散。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人民公社”和“大集体”时期。农村的改革发展,呼唤新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应是顺应农民致富新要求,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新水平,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热情的新体制——能人牵头、自愿组合、自主经营、集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适度规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这些教育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需要由直接领导和怎么写作“三农”工作的乡镇党委和政府来完成。
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发〔1986〕22号),其中明确指出:“目前,县级许多部门在乡镇设有分支机构,并且统得过死,使乡镇政府难以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凡是可以下放的就要下放给乡镇领导管理。”到1991年召开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又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其中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加强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乡镇政府职能,使之成为有权威、有效能的基层党委和政权组织。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少数不宜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般都要下放到乡镇管理。对实行双重领导的机构,干部调动、任免、奖惩应征得乡镇党委同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对这些单位加强领导,使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山西省也在1989年的七届人大常委会上先后通过了两个地方性法规:《山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和《山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为乡镇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但是,我省的这项改革至今并未真正执行到位。原因是“两头热”(上头、下头热)、“中间凉”(省、市、县各业务部门凉)。将县级部门的下属机构放权给乡镇政府来管理,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艰难。改革是一场革命,是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调整,乡镇机构管理权下放这项改革1986年在山东莱芜试点,就是由六部委联合下文才得以推进。现在虽然已经有了明确政策,但单靠市县难以推进,必须由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强力的政策措施,才能排除各种干扰,积极向前推进。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个发展问题,是投入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管理和怎么写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依然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解决“三农”问题,不是简单地靠“撤乡并镇”、精简机构就能解决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如何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发挥集合效能、提供有效怎么写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基层政权的职能和作用则是明智之举,也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
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应将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下放给乡镇管理,使乡镇政府“生出四肢”来,不仅可以健全和强化乡镇管理怎么写作“三农”的功能,而且还能有效精简县级机构的人员臃肿问题。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决策”,这是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更是实现乡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视、关心、支持“三农”,最有益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怎么写作“三农”;统筹城乡发展,更在于加快解决“三农”难题。否则就可能成为文件“三农”、会议“三农”和口号“三农”。行政机构改革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是有人无事做,另一方面是有事无人做。通过乡镇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将“人、财、物”三权下放,可以“精简上层、充实基层”,有效解决县级政府严重超编、乡镇政府普遍缺编的“头重脚轻”问题,实现“放权给乡镇、怎么写作到农村”的目标。
建立乡镇财政。如果说县级是处在城乡的“结合部”,那么乡镇则完全是面向“三农”的。因此,要想“三农”难题,“撤乡并镇”不仅是“隔靴挠痒”,甚至恰恰走向了反面。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乡镇一级难以发挥作用的根源,正是由于权责不一致,财权事权不统一。既然大家都知道“权力就是责任”,那么为什么不给其权力,却希望它担当责任呢?“有一级政权,就应当有一级财政”,这既是国际惯例,也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因此,乡镇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仅仅下放人权、事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财权也放下去,使之名副其实。乡镇财政的建立,端掉了吃县级财政的“大锅饭”,变压力为动力,不仅能有效推动乡域经济发展,而且对考核乡镇工作实绩非常必要,可以形成竞争和激励,促使其全力以赴怎么写作“三农”。在山东和广东等省,这种体制的作用已非常明显。
适度改乡设镇。农村城镇化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我国人口众多,都拥进城市不现实,何况农业也需要现代化。到山东、广东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那里的镇比乡多、市比县多,这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志。农村经济不够繁荣与乡多镇少不无关系,而目前的建制镇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市场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每个县的辖域面积一般都在上千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之内,以县城为半径来怎么写作“三农”,是难以看到我们所希望的农村经济繁荣景象的。因此,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地方改乡设镇非常必要,不仅能够增强辐射、带动和怎么写作“三农”的功能,而且还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8亿多人民群众的生活,撼动着共和国的根基,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绝不是个小问题,也不是一般经济问题,而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政策是原则,地方贯彻讲结合”,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也须随着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转型。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扶贫助农等,都是扶持“三农”的有效之策。医治体弱患者,创造良好的外部康复环境或“打针输液吃补药”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与提高自身机能、增强内在活力结合起来,方能显其功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也是如此,必须标本兼治。
责任编辑 王瑞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