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用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引领市民文化建设设计

用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引领市民文化建设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4865 浏览:120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十七大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社会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随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由此,生态文明成为现代社会体现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和要求的新文化形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被提上的个新的历史高度。

一、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与市民文化定位

在工业文明导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态文明为城市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全新之路,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为城市建立整体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内涵

经过对生态危机出现的深层原因的反思,可知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理念层面上,生态文明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以此理念建构了生态文明价值观。笔者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总括了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人与自然价值观、人与社会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三方面内容。
人与自然价值观意指人们彻底摆脱单纯以人类主体的眼光来审视自然客体价值,加强人类对自然母体价值的认识,强调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局部要素,以自然发展和自然价值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亦如,传统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精神。
人与社会价值观意指积极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生态意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已达到人与社会和谐,诸如,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上,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还能够进行定的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具体而言,发展不仅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需满足群体、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不仅实现代内公平,还要实现代际公平。

(二)市民文化及其功能

市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仅是城市文化的个分支,所谓市民文化,指城市经过长期发展过程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大多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大多市民的兴趣为标准;以符合市民的欣赏水平和习惯为表现形式的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聚集了大量人口,集聚的人口带来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和多元性,以满足各种层次市民日常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市民文化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易于被大众接受,因此其除了具有娱乐、消遣、经济等功能,还具有教育和认知功能。
是教育功能,市民文化要追求普遍的可接受性,就必须以普通市民可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表达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而这种共同价值观念,又是市民个体在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接受城市普遍价值观念熏陶的结果,而市民文化则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途径和氛围,市民接受、享用市民文化产品的过程,就是接受城市价值观念教育的过程。
二是认识功能。市民文化是对现实生活的种反映形式,包含对市民生活经验的概括性内容,通过对市民文化的消费和享用,市民也可以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检测恶丑,从而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二、当代中国市民文化缺憾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市民对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这种新形势下,市民文化出现了缺憾。

(一)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缺失

在当代中国市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世俗性被大大的强化,这就导致了一些市民只关注当下个体性的利益追求,而忽略了未来城市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受价值相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影响,许多城市的市民文化存在着重肉体轻灵魂的现象。衡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量价值标准单一化,以经济成功来衡量价值的存在。
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失范的道德评判。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期,一些非分明的标准却变得含混不清,如体现在个人道德层次的失范,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执法机构的违法行为等。第二,失向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化变迁中,市民的精神也正在发生历史性嬗变,传统道德约束相对松弛,许多过去被奉为美德的东西遭到了质疑。第三,失衡的道德环境。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市民执行着双重的或多元的价值标准,城市缺乏统一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势必造成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城市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二)市民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世界体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市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公众权利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我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一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甚深。儒家的宿命论思想教导人们要顺应天命,将生活中的任何苦难都归于上天的安排,在命运面前人们只能忍耐与顺从,除非这种忍耐超越人们的生存底线,否则人们总会倾向于以消极避世的态度来保护自己。“无为”的道家思想则教会了我们麻木不仁、怀疑进步与革新,它所崇尚的“无为”让人们安于现状、缺乏追求,同时,道家顺应自然的原则又培养了中国人的知足常乐,结果,中国人在相同条件下总是会比西方人更容易满足,也正因如此,市民习惯了以种自然的心态去对待政府人员的腐败与低效,而非通过主动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象。在这种心态背景下,市民自然没有心思或少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到城市管理过程中来。因为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市民总会认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做得好与坏都是个样,个人也无力去改变什么。
二是传统的“官”与“民”观念的影响。部分市民认为“官员”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权力所用者,民不胜官,因此,对城市管理者的行为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甚至有时知道是错误的也去盲目服从,完全忘记了自己才是权利的真正主人,导致对管理者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这种情况尤其存在于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的市民公众中。这样,市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压制,更不要说会对城市管理有多少认同感和参与热情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被市民文化素质落后、精神追求过少、自我权利意识模糊充斥的不良城市文化氛围。

(三)传统文化的消极内容复燃

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传统大众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内容又死灰复燃,如风水算命、占卜测地、摸骨看相等等。由于传统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不发达,这些东西的存在有其土壤。现代城市中,市场经济制度上还不健全,存在着市场风险,加之人们的机遇又带有偶然性,这些消极因索出现在市民中有一定的基础, 些市民文化的生产者为谋取利益,又把这些东西以科学的名义进行包装,加以传播。

三、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市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引领不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是在市民文化视域中处理不同的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的种独特方式,其特点是和平、平等、协商与对话。因此,结合市民文化的教育和认知功能,用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市民大众文化建设就必须采取符合时代潮流的引领方式。

(一)加强市民教育,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意识中最深层不为人所察觉的东西,它通过对人的意识、心理的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要转变以经济作为唯一价值衡量标准的市民文化,需通过市民教育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此处提出生态文明市民教育的三种主要方式:一是从学校开始的环保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环境专业教师的培养,针对不同受教育层次编辑环境教材。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契合点,开展环境意识主题活动,如已经启动的“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活动,把生态文明意识、理念扩展到提高全体市民素质上。三是以家庭为基点的环境教育,当前中国城市家庭大多注重对孩子的钢琴、美术等艺术教育,家庭环保教育缺乏,应该让孩子从家庭开始从小关注和接受环境教育。

(二)建立宣贯体系,提升公众参与意识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宣贯,即宣传与贯彻,使硬性、冰冷的制度变得具体化与形象化,让市民亲自接触、感受、感知制度制定的背景和目的,而不是在被动的情况下盲目执行,逐渐提升其参与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规写作度,形成城市中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城市建立宣贯体系,可通过报刊杂志、橱窗、网络、广播台、电视台、板报、简报、广告牌等渠道举办教育培训、团队学习等活动,建立市民的多元化参与渠道。是通过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开通政府领导等方式加强普通市民与政府的直接交流;二是通过电视、报业等媒体为市民提供相关城市发展信息;三是完善政府上网流程,加快政府信息网络化发展;四是建立多种民间调研机构、信息机构、咨询机构;五是举办现场活动,如政府上街设点办公,散发资料、宣传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政策,接受市民公众现场咨询。

(三)完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推广可持续发展主流文化

文化是个城市的灵魂,它决定着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城市的主流文化则决定着整个城市面貌。当今城市人口流动性强,市民文化呈多样性,导致主流文化缺失,完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推广可持续发展主流文化,形成先进、健康文化理念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面。
完善公共怎么写作体系

源于:论文例文www.udooo.com

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以可持续发展文化形象为主的市民中心、市民广场、电视中心、中心图书馆、音乐厅、青少年宫、科技书城、会展中心、文化中心、影剧院、中心书城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二是增强大众传媒对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播。增强传媒的公共意识、把关意识和导向意识,处理好城市中现代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外来社会文化的关系,吸收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主旋律。三是建立、健全新兴传播媒介(网络)的文化传播功能。在城市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公开透明和双向性的特点,向市民传播可持续发展文化。如,采取网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形式,及时了解市民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设置网络市民生态文明情况直报点,广泛收集信息,建立健全网络测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信息收集系统。
用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市民文化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步骤,只有在大众市民心中树立起生态文明新型价值观,才能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起个包容性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走向生态文明。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