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美国文学 >眉宇眉宇间山水——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眉妆蕴含自然情结查抄袭率

眉宇眉宇间山水——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眉妆蕴含自然情结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8973 浏览:265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由于受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中国文人对山水、花草等自然之物充满无限热爱、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眉形黛色的归纳和整理发现,中国特有的女性眉文化激发了文人有关自然的无尽想象。古代文人的自然情结在女性眉妆中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女性之眉和自然之物不留痕迹的比附、指代中。经过文人自然情结的浸润,中国女性眉宇间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实现了天人合一。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女性眉妆自然情结分析
Landscape in the brow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complex contained in the female brow cultu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与西方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不同,中国人更乐于接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人这种特有的自然情结不仅通过山水诗来直接赞美自然万物之美,通过对自然的关照,醒悟自身,探寻哲理;而且,还表现在将自然之物与人性美、女性容貌美不留痕迹的比附和指代上。又由于中国素有“面之有眉,犹为屋之有宇”的观念,尚眉、美眉成为中国特有的“眉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美化眉的主体,而女性眉园里的花红柳绿也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第二自然。自然之美对女性之眉的渗透表现在文人将眉形黛色赋予自然之美,眉与自然万物形象不留痕迹的相互比附中。女性之眉的轻柔、婉约也与自然界中的轻柔纤细灵动之物有了美的共同含义。中国古代文人强烈的自然情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女性眉宇间得以绽放。

一、眉如新月,新月如眉

月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神圣而又多情的女神,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更增加了月的神秘性和朦胧美,月的阴晴圆缺也与人的悲欢离合有了冥冥之中的联系。玉盘可以是花好月圆、家人团聚的象征,但它也可能激起文人流落天涯、思念故乡的失意情怀;纤弱、清冷的初月可以是孤寂的象征,也可以是中国阴柔美的化身;眉与月的相映成趣贵在女性之眉形与初月纤细形态的相似上,取其阴柔之美。
“眉如月”、“月似眉”的诗句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首先表现在“眉如月”、“月代眉”两个层面上。“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杜牧《闺情》)“纤纤初月上鸦黄”言女性之眉如初月之形态,纤细而又弯弯可爱。“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李商隐《月》)“拂黛月生指,解鬓云满梳。”(刘得仁《长信宫》)和“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骆宾王《咏梅人在天津桥》)则直接用初月来代指眉,自然之月成了女性靓丽妆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月眉云鬓选人家”用“月眉云鬓”指代闺中待嫁的女子,如月之眉和似云之鬓都具有了人的主动性。
文人们不仅把眉比喻成月,用月来代指眉,他们有时还反其道而用之,把月比喻为眉。“引君来访洞中仙,新月如眉拂窗前。”之句将如眉的新月赋予人的意志,用她温柔的清辉轻轻拂过仙人的窗前,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相互融合的美丽图画。“刻花争脸态,写月竟眉新。”(骆宾王《镂鸡子》)和“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写出了月是眉的写照、眉与月的竟新之意,在此,月的脱俗增添了眉的飘逸,而眉的灵动却也赋予月儿几分人间气息。“拂黛月生指,解鬟云满梳”则不动声色地将如月之眉的拂扫过程跃然纸上。而李峤的《月》一诗中的“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句却将月与眉的互动人性化,在如此形象的比拟中,月的灵动和眉的婵娟都跃然纸上,文人墨客浓厚的自然情结在月与眉的比附、互动中自然流淌。

二、眉若山形,山若眉式

要谈眉像山形,山若眉式,不得不归结于“远山眉”这一形象的称呼。但文人墨客对它的联想和发挥,却远远超出了“远山眉”的本来含义。“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道出了女性攒着的眉毛如小山般巍然耸立之态;岑参的《入蒲关先寄秦中古人》中的“秦山数点似青黛,渭上一条白如练。”则是专门描写秦山似眉似黛的诗句,如翠黛般的秦山与白练似的江水遥相呼应,犹如之眉黛与饱含秋水的美目相应成辉,将自然之静态美赋予人性的动态美,也将自然山川之大美务实为人间真实的女性美。“翠黛寒江一道斜”则直接用翠黛指斜插寒江的小山,在此眉形黛色成为山的代名词,眉和山融为一体。“龙门翠黛眉相对”道出了似眉之山与似山之眉的两相遥望,别有一番风趣,更将文人墨客的自然情结渲染得淋漓尽致。
由于古代女性多用黛画眉,故黛与眉之间就有了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很多时候,眉就是黛,黛就是眉,有时又合称为“眉黛”。据记载,黛就是今天的石墨,古人又称之为“青石”。“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言远山的绿如眉黛色;“远山愁黛碧,横波慢脸明” 则说远山的碧如愁黛。“山凝翠黛孤峰迥,淮起浪花五两高”则云山之苍翠犹如凝黛。“江烟湿雨鲛绡软,默默远山眉黛浅”也言漠漠远山之色如浅浅的黛痕眉烟。“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则描绘里绵延的山峰一如眉黛的苍翠,而刘长卿的《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中的“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不仅点出了山如黛一样的翠,而且还描绘出山色的迷蒙犹如眉烟的朦胧。此外,由于眉的黛色变幻多端,韵味无穷,故很受文人的青睐,他们还常用眉色黛颜来形容水的清、松的苍,如“石潭积黛色”、“影落明湖清黛光”都是描绘水色清澈如黛的。而杜甫的《古柏行》描写老柏树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由此,根据文人笔下山光水影的无穷变化和魅力也可略知古代女性眉色的变幻莫测与翠绿晶莹的诱人之处。山色眉型两相悦,折射出中国古代文人自然情结与人性、人情、女性美的高度融合。

三、柳似眉,眉似柳

柳也是中国文人喜爱的意象之一,轻柔的柳丝犹如女性婀娜的身姿,犹如女性绵绵情丝,而新发的柳叶则常被比喻成女性的眉毛,细长之眉也常被比喻为柳叶。“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言女性之细眉犹如贴在玉面上的两片生动的柳叶,此可谓静态的柳。而“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骆宾王《王昭君》)却言愁眉的曲折犹如柳叶之飞动,可谓动之笔也。“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则直言眉如叶,叶如眉。此处的“叶”是指柳叶,而此

怎么写论文{#GetFullDomain}

处的花则是指满天飞舞的柳絮。张祜的《爱妾换马》中的“休怜柳叶眉”则直接用“柳叶眉”来指代拥有“柳叶眉”的女性;韦庄的《女冠子》中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则通过“频低柳叶眉”这一细小的动作,凸显了女主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女诗人孙淑的《拂眉》诗曰:“自拂双眉黛,何曾惯得愁。若教如翠柳,便恐不禁秋。”女诗人通过拂眉如柳又恐秋至的忧虑,表达了青春易逝好景不长在的哀愁。

四、轻盈灵动,眉如蛾

“蛾眉”取意为蚕蛾细长而弯曲的触须。因此,蛾眉用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诗·卫风·硕人》用“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来形容硕人貌美,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蛾眉”就成了“美丽眉毛”、“貌性”的代名词。如描写蛾眉的诗句有“娟娟双青蛾,微微启玉齿”。“娟娟”一词的连绵细长之状极形象地刻画出了蛾眉的纤细修长,故“蛾眉”有时也被写成“娥眉”,此“娥”应取自“仙娥”的灵动轻盈之态,所以,“蛾”与“娥”在形容眉时,是相通的。
由于居于东汉的魏明帝、隋炀帝等居于统治地位的男性的推崇和财力支持,蛾眉成了颇受中国女性青睐的眉型之一,所以,在中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描写蛾眉的词句就特别的丰富,《楚辞·离骚》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諑谓余以善淫。”之句,南朝梁何逊《咏舞》曰:“逐唱迴纤手,听曲转蛾眉。”李白《拟古诗》云:“融融白玉辉,映我双青蛾”,如蛾般的双眉沐浴在银色的月光里,别有一番动人的美。而“遥羡落帆逢故友,绿蛾青鬓醉横塘”里的“绿蛾”则是代指拥有绿蛾的女子。此外,还有言蛾之色的“翠蛾”,言“蛾”之状的“弯蛾”,如唐代诗人谢偃的《听歌赋》云“低翠蛾而敛色,睇横波而流光”。
由于自然之蛾的灵动和轻盈,蛾眉成为中国古代文女性最喜爱的眉的典型之一。在历代文学中都不断闪现如自然之蛾的蛾眉,宋朝叶梦得《虞美人》词:“慇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明朝叶宪祖的《碧莲绣符》第八折曰:“几年羞把蛾眉扫,何期再咏《桃夭》,脸波红羞容未销,回头自掩生綃。”《红楼梦》第五二回:“晴雯听了,果然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等都是文人偏爱蛾眉的展现。

五、物富人丰,眉如桂

古诗词中除了言细眉如柳、长眉如蛾、弯眉如月外,还有诗句描绘阔眉如桂的。尤其在唐朝,桂叶眉风行一时,唐代男性统治者及女性喜长阔短眉,这与她们的体型、面型有关。唐代是个物富人丰的社会,故以胖为美,以阔眉配女性圆润之面庞,可以让人显得活泼俏皮,故桂叶眉在唐朝风行一时轻。唐人李贺是喜爱桂叶眉的诗人之一,他的《房中思》中的“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将新发桂叶比如为女性之蛾眉,将俏皮逗人的桂叶眉之小巧可爱描绘得十分形象。王琦注:“新生桂叶,其嫩绿之色,如闺人所画蛾眉之色。”李贺的《恼公》诗云“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樱桃小口桂叶眉是李贺在此诗中描写女性美的点睛之笔。《后汉书·梁冀传》记载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好化妆,把眉毛画得又细又弯。(“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唐·李贤注:“愁眉者,细而曲折[3]。”)后来“梁家黛”就成了女子妆扮入时之典的代名词,所以,才有了唐朝诗人李群玉的“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醉后赠冯姬》)经典之句。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则有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以“桂叶眉”命名的诗句,他的《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曰“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
女性眉妆和月亮、山黛、柳叶、蛾须、桂叶等自然之物的比附和指代折射出中国古代文人浓重的自然情结,而中国文人的自然情结则使自然之物美与女性之美融为一体,自然之美借助女性美来真实化,女性美则通过自然之美得到升华。
注释:
陈子良《新成安乐宫》
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3]《后汉书·梁冀传》
参考文献:
李零.中国方术概观:服食类[G].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159.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0
[3]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着.陶铁柱译第二性[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6]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徐梅(1978—),女,河南永城人,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比较文学方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