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马克思主义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抓好“四个基”中专生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抓好“四个基”中专生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17142 浏览:723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生产生活中现实问题入手,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要着重抓好“四个基”。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是新时期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增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收最大的约束。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可以采取“四通五改”(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的措施,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寨环境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动乡镇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状况,推广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民族经费、以工代赈、社会帮扶等是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尽管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专门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地形地貌客观上决定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资金巨大,有限的基建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不能对道路、水电设施从根本上得到改造,常常因为经费投入不足,不得不根据资金选择建一些较为狭窄的低等级公路,常常是那些“晴通雨不通”的泥土路,一遇洪水灾害就损害严重,不得不反复投入大量人力维修。同时在有能力补足资金时,对这些道路进行拓宽和上等级时,则必然使前期投入成为一种浪费性的损失。因此,建议对民族地区在基建上的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察其受益面给予一次性到位的资金投入,使道路建设、水电设施、通讯设施等有根本性的改观。这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基建上的困难,同时也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抓好“基础产业”发展

抓好基础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财源建设,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从调整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入手,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子。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从事规模生产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传统的小生产农业才会逐步转变为现代大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农民”或“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扶持企业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把产业发展与农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优点是:一头是公司等形式的经济实体,一头是成千上万的农户,通过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行为,在生产经营上将农户组织起来,使分散的农户的经济活动结合为一体,达到有组织的规模经营效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一般应采取由乡镇和村联合组建“公司”或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形式。对内,组织和管理本乡镇农业生产活动、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对外,联系有关部门、企业,组织购销两头市场。如乡镇可组织资金投资于生产经营“公司”,通过有关站(所)组织原材料和技术,向农民提供生产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母畜、仔畜,以及生产工具和技术方法。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规模经营,分户管理,然后“公司”统一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规模经营、扩大市场等单个农户难以为之的问题。
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努力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扶持方法主要采取项目支持,专业户、重点户示范,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以及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在产业发展方面注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首先要注意地区特点,针对不同村寨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如在山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资源富集地区,围绕资源开发做文章,增加群众的收入。在旅游沿线的地方,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繁荣少数民族经济。其次要注意民族特点。利用传统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不仅容易为当地少数民族所掌握,也容易取得成功。围绕这些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也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

三、发展农村“基础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硬件帮扶,民族地区各县、乡、村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师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很多贫困、边远乡村的学校不但教师质量不能保证,甚至数量上也难以达到要求。孩子父母多在外打工,无力监管自己的子女,老人无法负担辅导孩子教育的重任,造成普遍的教育效果的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解决好中小学寄宿生住宿问题。尽最大力量保证和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开展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生产,扶持农家乐建设,把发展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怎么写作体系建设,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 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基层党组织在带领民族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贫困面貌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
首先, 选好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工作班子建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选进乡村党组织班子,确保农村一线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支 “两委”干部,聘用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为建设新农村出力。
其次,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村支部要积极吸收那些致富能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注重“后备军”的培养工作。 要培养一批勇于带头致富,善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带头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对支部的建设要采用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要让那些有觉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加入入党支部,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示范作用,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出谋划策、献计献策。
再次, 强化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习参观考察外地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好带头人。要解决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培训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让他们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思想,开拓眼界,进一步增强村党员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民族地区的积极参与,全社会的共同帮扶,一个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快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单位:贵州省福泉市委党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