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区域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性和理论性结合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性和理论性结合方法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29716 浏览:1336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此同时,它在学科内容上又以“历史内容”为主,历史性也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探究其历史性和理论性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纲要》;历史性;理论性;方法研究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必修课之一。《纲要》自从新开设以来,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笔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围绕着提高《纲要》课的实效性也做了多番努力和尝试,深深感到:《纲要》中历史性和理论性的有效结合兼顾了该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深入探讨历史性和理论性的合理有效结合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指导意义。

一、《纲要》中需要理清的两种关系

从《纲要》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上来说,它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体系的政治课。《纲要》最基本的认识是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和“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与此同时,《纲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通过它的指导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并且与中学历史课相比,《纲要》无疑更深、更专、更广。
首先,作为政治课,《纲要》与大学生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在性质上一样,并且互相联系。与《纲要》相比,《原理》是基础,与《概论》相比,《纲要》是基础。《纲要》所阐明的理论着眼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着眼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此同时《纲要》在内容上却具有自身的显著历史系特点。《纲要》的重心在讲史,通过对历史的事件的叙述,讲授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包含了背景、过程、理论思想的发展、重大流派、代表人物等等。它包含系统全面多元的历史知识,这是与其他理论性课程显著区别所在。
其次,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纲要》与历史专业课也有着显著的区别。《纲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开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在此意义上,《纲要》与大学历史专业课之间不是简单的浅与深、泛和专的关系,前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后者是专业素质教育,前者侧重思想性理论性,后者侧重专门知识的培养和专门技能的训练。鉴于此,《纲要》的理论性更强。

二、历史性和理论性结合的方法

1、《纲要》教学必须符合历史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规范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纲要》与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可以运用历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一,《纲要》的教学必须符合历史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规范。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要完成的是一个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规律的重要任务。如《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历史事实是历史唯物主义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观点和方法。在《纲要》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么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思维和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而学会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纲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尊重历史,怎么写作于现实也是该课程的应有之义,所以不能不顾历史教学的一般规范和要求,断章取义地搜寻一些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政治说教,更不能不顾历史事实影射历史甚至歪曲历史。
第二,《纲要》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程的学习,它与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除了在教学目的上不同,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各有侧重,应予以区别。在学习内容上作为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该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进行全景式的历史扫描和深入的专业研究,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纲要》的教学则是在概要地介绍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运动进行政治视角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接受和理解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面对近代以来中国两大历史主题,20世纪初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探索和选择,终于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并在一系列艰苦的磨难之后逐步认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学生在历史中接受理论教育,不知不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责无旁贷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挑起重担。

2、加强专题教学的政治理论性

鉴于《纲要》课程内容丰富、学时少的特点,目前大部分高校和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开展专题教学。如北京大学还专门以自己的教学实例做了专门介绍,主要做法是科学设置课堂,每节课安排学生以教学组的形式,依据教学的章目节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开展教学。但是在设置专题时,必须紧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加强专题教学的政治理论性。

3、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考察历史性和理论性是否有效结合的手段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从理论走向实际,实践教学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将二者统一起来理解。《纲要》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阶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教师应以学生学习活动、日常生活场景为载体,结合理论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人物题材或者历史遗迹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理性上认同。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树立理想,积极指导实践,学生通过调查、参观,逐渐认识到伟人的理想和追求缘于自身实践的结果;同时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参照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在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改革和开放是一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要经历艰苦的过程。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参考、了解和考查,也应该看到政府已经认识到改革过程中必须关注弱势群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下岗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给予了适当的照顾,在教育方面,国家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也给予了相关照顾和帮助。通过这样实际与社会接触后,学生就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分析熟悉的人和事,提高全面认识历史和现实理论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同时也认清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其他个人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纲要的这种开放性使得教学内容从书本走向了现实,加强了课程的实效性。

4、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纲要如何具体开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如对战争爆发这个章节可以运用“古今中外”法。这是同志在1942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的方法,主旨是弄清楚研究问题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教师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善于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讲清楚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特征、国际环境以及深远影响。
注重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教学,从国际背景理解中国民族革命的必然性与曲折历程,从世界眼光和发展眼光认识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从和平与发展的试点特征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
在教学中加强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导入,加强对学生精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推进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入”工作。如在讲每个历史阶段的历史活动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地方志,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当地人民的选择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建设的开展所作出的贡献,可以有效地增强认同感。

5、强化历史人物教学在《纲要》教学中的地位

要使学生从历史升华到理论,使《纲要》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笔者主张应该加强历史人物教学分(下转第63页)(上接第60页)量,专注历史人物教学这个关键环节,使得《纲要》生动活泼活跃起来。如以《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与新主义革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为题开展专题教学。以往观点认为讲述历史以叙事为中心,历史人物只是讲述历史事件的点缀。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纯粹将历史人物作为事件的附属其实是忽略了历史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和选择性”。司马迁的《史记》既有叙事为中心的体例,也有记人为中心的体例。正是因为有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使《史记》更有魅力。教师可在课前选取历史人物,进行课堂设计,设置具体场景。这样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生动感人的言行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详细介绍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他们舍身变法、舍生取义的思想活动过程;还可以设置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三、结语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是课堂教育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育活动得到组织者,是课堂的主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历史内容的把握和掌握理论的深度无疑是完成历史性和理论性结合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教师一般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材规定内容来讲课,还有满堂灌的现象,没有考虑和很好地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纲要历史性和理论性结合的方法探究中,教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准确的知识体系,高尚的师德,始终兢兢业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力争上好每一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问题中都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这样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学生信道受教,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归属,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王久高.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09(3),总第123期:91-94.
姜德琪.世界历史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54-56.
作者简介:李波怡,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讲师,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政治理论教研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