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实践教学改革 >谈述情景例说数学教学中情景把握设计

谈述情景例说数学教学中情景把握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21524 浏览:955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问题,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中,有许多可以直接应用的结论,但是有些结论的应用是要注意一些问题的,不能盲目应用。
关键词:数列;结论;互动;收益
案例:
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的问题时,我们都讲了一些能巧妙的绕过前n项求和公式而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求其解的结论,下面就有这样一个结论:
例题
设数列an是各项为实数的等比数列,Sn为其前n项和,若S10=10,S30=70,则S40=( )
A.150 B.-200
C.150或200 D.400或-500
师:这个题目大家先考虑一下,等下我请几个同学上黑板来做。(大约3分钟后,请了两位学生上黑板来做)
生1:解:当q=1时,不满足条件,所以q≠1。由S10=10,S30=70。可以建立如下的方程:
师:第一位同学和第二位同学的运算过程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第一位同学用了最原始的方法,而第二位同学用了我们讲的一个结论。但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做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的,那么问题出现在哪呢?有哪位同学能来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生3:老师,我有另外一种做法也许能说明其中的一些问题。
师:好的,你来上黑板做。
师:应该说,第三位同学的答案和第一位同学相同,可是,所用的方法却和第二位同学是相似的。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生4:我觉得答案应该是A。
师:为什么呢?那第二位同学运用的这个方法在什么地方出现错误了呢?
生4:在第三位同学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出连续每10项的和可以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要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等比数列的公比r=q10,所以r肯定是一个正数,而不能是一个负数,在第二位同学的过程中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生5:我也赞同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第二位同学在运用(x-10)2=10×(70-x)这个式子在求解x的值时,出现了一个增根。所以,在运用这个结论求题目时,还要注意最后求解的新的数列的公比是否符合题目的意思,最好是能代入到原题目里面去验证。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所以在数学当中一些结论还是不能盲目的运用,有时还注意它的一些其他的问题。
教学思考

1.要经常让学生动手

(1)这个例题本来我是用第三种方法来做的,没想到要学生上黑板做竟然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将各种规则、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设置丰富的情境、提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的概念、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各种规律,这体现了现代数学理论的“再创造原理”。

2.把握时机,及时调整

(1)对每一堂课,教师们都有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和计划,但课堂上常常也会出现“有益的意外”,对这些“有益的意外”的重视和有效的处理,既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又能产生心理学中所说的“同体观”效应,即自己人效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本课时学生1和学生2无非是一个很好的对比,而学生3的方法能进一步的说明问题。如果教师按自己的原计划讲评其他试题,则无疑丧失了一次解决问题的绝好机
会,对学生提出的自己预设教案未考虑到的“有益的意外”,我们不能避开,而应充分肯定,进而改变原先的计划,转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创新是教育之魂,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于教法的创新,教法创新应构建“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让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并交流相互情感,求得新的发现。没有情境的问题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的,没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不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具有生成性的。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和相应的分析、概括等认识的活动,没有多样的思考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学生不可能自己去理解数学规律的发生、提炼和概括从而获得真正的理解。

3.在课堂上要主动营造气氛

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知识发生的逻辑的过程。要确保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暴露其思维认知的过程是很必要的,教师要有意留意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尽情地展示自己,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握好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索,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
数学的真理是相对的、多样的,具有层次性和等级结构性,认识数学真理也就有了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同的认识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数学的学习也必然是一种交流、解释、批驳的对话过程。在高中数学课堂改革的新浪潮中,我们势必要关注互动教学,让数学知识在与他人和自我交流中得到拓展与完善。
(作者单位 安徽省芜湖县第二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