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特殊教育 >简述探析新媒体时代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办法探析

简述探析新媒体时代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办法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1-11 点赞:15104 浏览:607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赋予学校德育全新的理念,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怎么写作的新方法观,将德育模式由“封”与“堵”的被动参与转为“疏”与“导”的主动参与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 学校德育
1672-1578(2013)03-0144-02
现阶段,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对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课题和一些新的领域。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的新媒体是一个集合概念,如网络媒体,一些基于网络的新兴媒体都包括在内,包括新闻网站、博客、网络杂志,网络电视,聊天工具等;手机媒体则可包括短信息、手机上网、手机聊天工具等。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创新方法和手段,来不断的应对挑战。

1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双向的

现象:传统的学校的德育活动是大锅饭,所有学生都得参加,听的多,体验的少。一般采用灌输的方法,例如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让学生背诵道德规范,以德育课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或者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间教室”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事实上,学科化道德教育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校德育完全是一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状态。
分析:传统德育是单向的、强制的、抽象的。教师是绝对的教育者,学生是绝对的被教育者。教育过程是“我说你服”的过程,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传统的中学德育存在着活动形式僵化、整齐划一的弊端,主要通过举行相同的仪式、听雷同的报告、学雷同的内容、参加相同的活动等粗放方式进行,不分层次、对象和特点,搞“一刀切”,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整齐划一的产品,这种活动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必然使道德教育知性色彩浓厚,忽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很显然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对德育的要求。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提倡双向引导教育模式。德育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意味着道德教育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转换到从受教育者主体——学生的愿望出发。教育者只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的态度,要放下架子,以虚心的态度、的方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要更具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分清高中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时代的

现象:翻开学校近几年德育处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近几年的德育工作主题以及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基本没变,几乎是上一年的复制,体现不出时代性特征,也体现不出德育活动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性,也很少涉及到新媒体的相关内容,更有甚者,计划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根本不执行。显然这样的德育的计划需要完善、发展和创新。
分析:传统德育是防御式、救火式的。一般采用临时性、突击性的做法。有的学校往往在开学初就制定好了德育工作计划,然后在学期中按部就班的开展德育活动;有的学校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听说检查组要来,甚至连夜整理材料。还有些学校开展了许多德育活动,比如听专家讲座、开班会、文体活动、主题教育等,但是没有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估了,不可否认,目前部分德育活动有流于形式之谦,表面上热热闹闹,对学生的帮助却甚微,变相的造成了浪费。往往重视了德育形式,却忽视了德育的效果。其实,我们既要重形式、更要重效果。我们只有剥开德育活动华美的外衣,才能触摸德育活动的灵魂。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灵活多样。及时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使用的快捷,只有做到把握时代特征,才能将工作做到前头,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预防。将科学的理论、鲜明的思想,通过运用各种载体,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课堂内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管理,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感染。同时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拟定新内容,采取新方法,进行有效的中学德育工作评估,注重实效性。

3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开放的

现象:现在绝大数普通高中都明令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网络,导致学生在校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只有节检测日,而到了节检测日,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往往迷失在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里。当然、也有学生在老师和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手机进校园,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量信息,他们往往不知所措。
分析:传统德育是是封闭式的,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绝起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思想和社会思维,一味采取拒之门外的方法,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努力把学生保鲜在“真空”中。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观念和五花八门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似乎又不可避免,而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必要教育和正确引导,面对新媒体的影响,学生缺乏必要的应对策略。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是开放式的,那种一味把学生与新媒体割裂的思想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不妨变“堵”为“疏”。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沿着健康轨道发展,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增强他们抵御落后,腐朽信息的能力,并能增强利用媒体为自己怎么写作的能力。

4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生活的

现象: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东西已经见怪不怪了,更为严重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反德育事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比如说:一些励志班会,班主任搜集了国内外名校,名人的故事等,总感觉离学生太远,学生在读着事先写好的稿子表决心时,他们的内心真的被打动了吗?再比如,我们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如“模拟法庭”,学生只是把它们当成一场表演,感觉更注重的是如何演好这场戏,而观看(上接144页)
的学生更在意的是看热闹和笑点,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
分析: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遥远,学生被动参加各项活动,没有自觉感悟,主动体验的过程,必然缺乏教育的效果,学生在新媒体的熏陶包围下,学生的认识,理解,眼界都变宽了、变广了,甚至接受了一些错误的信息。即使有些活动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似乎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虚拟的、短暂的。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应该是生活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德育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知识、情感和选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帮助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学生按社会道德规范去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和生存之道,德育才是有效的。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要让德育内容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需要德育工作者不断的创新,不断实践,使之符合新媒体环境的需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的特点,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