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文艺美学 >简析中国画中国画形式“魔方”

简析中国画中国画形式“魔方”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3389 浏览:80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相似形在自然界中是客观存在的,在绘画中“相似的视觉形态关联”是有效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尤其在中国画中,画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高频率地运用着这一表达方式。本文从艺术实践出发阐明了“相似的视觉形态关联”的特征和构成条件、意义、历史阶段和组织方法。这为自觉和有效地运用这一表达方式,做了理论启发。
关键词:中国画;相似形;视觉形态;平面相似;观念相似
1005-5312(2012)30-0016-02

一、什么是相似的视觉形态关联?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树叶。”但相似的树叶却多的无法计数。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从同一种树叶的相似,到人与人之间的五官相貌的相像,自然世界中存在着无限多样的相似的事物的形式表现。那么,在中国画中什么是相似的视觉形态关联(简称相似形态)呢?它有何作用呢?相似形态就是在绘画中,视觉形象或视觉要素间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或相像的形式关系。这种关联的建立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的视觉形态单位,形态单位即可以是某事物的形象表达,也可以是一定面积的视觉要素的组合体,如图1,彩陶的图案是由五个形态单位构成的,一个小人是一个形态单位。形态单位间的特征保持总体相似。这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状、色彩和质地(绘画质感)的视觉要素上。其次还有虚实、大小、曲直、方向,干湿等视觉因素。在形态单位间存在着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相同部分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是相互呼应的,并起到相互联结的“统一”作用。不同部分则是特征的“变化”的部分,含有视觉对立因素,如国画的干湿、浓淡长短等视觉因素的对立关系。这部分的变化关系在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是有秩序的。创作主体就是通过对这些矛盾关系的调和来表达他的内心节奏的,所以这些形式成为主观审美感受的载体。在虚谷的作品《鱼》(图2)中,游鱼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是基本一致的,形成相互呼应的视觉关联,但形象的方向有明显的不同,其势态被有序地、有节奏地被安排在画面中。同时正因为视觉形象趋同,所以才突显了鱼的不同方向的势态和节奏变化的美感。于是这种微变的方向势态的关系给人以和谐的审美节奏感觉。这种感觉带有强烈主观性,艺术家感知客观的物象,以简化的视觉形式来落实其主观感受,所以相似的视觉形态是简化后的视觉的形式提炼,是艺术家直追审美感受的结果。它糅合并体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情绪。
形态单位不只局限于事物形象,视觉要素也可以充当形态单位,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牛毛皴,局部地看,在某个面积上每个曲动的线条就是一个形态单位。整体地看,在一个画面中,有多处牛毛皴构成的面积,这时就可以将每个面积整体看作是一个形态单位。相似的质地和单位形象构成相同部分而相互关照,连接和统一视觉形象。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面积,干湿浓淡强弱虚实的用笔成为不同部分,而彰显节奏韵律。所以中国画中的画山石的皴法,画树叶的点叶法勾叶法实际就是相似的视觉形态组合的结果。

二、相似的视觉形态被使用的历史

人们对相似形态的使用有其历史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对相似物像的描画而带来了画面的中相似形态的出现。在洞穴壁画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中出现了很多相似形态的图画和纹样(图1)。第二个阶段是相似形态的广泛使用的阶段并凸显了有主观的审美表达的功能。在我国两汉至魏晋南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北朝时期,相似形态已经被使用在画像砖和画像石等艺术领域,如在彩色画像砖(出土于中国 河南邓县南北朝时期)中,狩猎出发时的那种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生动场面,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多次出现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而相似的人物形象的多次出现就构成了相似形态的关联,并表现出了一定的韵律美。第三个阶段是相似形态的自觉运用时期。随着人们对艺术语言形式的探索和理解,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在运用相似形态时开始更多地突破事物自身物像的限制。如齐白石的作品《南瓜蝗虫图》(图3),南瓜叶子的客观物象本来是很尖锐的,而作者却削弱了这些尖锐的形象,使叶子的外形看上去与南瓜的外形更相似,并将两种物像相关联,共同构成一组相似形态关联这是对客观的叶子和南瓜的形象的总体概括和简化。这使画面形式更加统一,为作者表达平和质朴的情趣给予了铺垫和渲染。由此看出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对相似的视觉形态的运用更加主动更加主观化了,甚至冲破了客观物象的物理和生理属性的限制。

三、相似的视觉形态的组织方法:观念法、平面法

我们来看一幅作品——《小鸡》(图4),我们看到在画面中有明显的一组相似形态关联——小鸡,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形态单位,就会发现形态单位间的形状、轮廓、方向等特征都十分不同,尤其是在画面最左侧的一只小鸡被画边切去一半,使得它所呈现出的形状与其他形态单位的形状有了极大的区别,这就与构成相似形态关联的条件(相似形态的形态单位间必须存在相同的部分)有了出入。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感觉这些形象相似呢?相同部分又在哪里呢?其实我们是凭借一种观念来判断的。相同部分存在于这种观念所带来的相似的感受之中。
在作品《小鸡》中,作者在每个形态单位上提供了一些小鸡的特征,观赏者凭借视觉感知和经验,潜意识地将其特征转化为“小鸡”这个概念形象。人们的观念和经验又认为“小鸡们”是同一物种,其形象是基本相似的。这样观赏者就将画面中所有的小鸡(包括最左侧的小鸡)联系起来看,伴随着观念感到了他们的相似形象结构。它们之间又有形式上的具体变化,这样就在观念的参与下构成了相似形态关联。而最左侧的小鸡视觉力不会因为被切掉一部分而被削弱。恰恰相反因其形态变化的幅度是最大的,所以其表现力和在画面中的作用反而被增强了。而作者所表达的疏密关系和审美节奏也就顺利地显现出来了。
以平面法组织的相似的视觉形态关联(简称平面相似形态),它是在人们将绘画作为艺术形式之后,主动经营画面时形成的组织方法。平面相似形态旨在经营组织绘画平面内的形式关系,以达到审美的愉悦。许多画家认为绘画中的物象不代表真实的物象,只是画面构成因素,在这种认识下,审美表达在绘画平面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这样平面相似形态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形式意义,它是以视觉审美为目的的、对相似的视觉形象作两维的形式组合。平面相似形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象的束缚而获得不同物象间的平面的形式统一。如作品《南瓜蝗虫图》(图3),南瓜叶子被钝化的目的是使叶子与南瓜达到平面形状的相似,从而使画面获得统一。
相似形态在艺术作品中的排列有重叠、相切和相离。当同一作品中存在两组以上的相似形态关联时,要注意其主宾关系。如图3叶子和南瓜共同构成了一组“不规则圆”的相似形态关联,是画面中主要的相似形态,茎蔓构成“线的组织”是次要的相似形态关联。而在同一组相似的形态关联中同样有主宾关系,主次之间相互呼应突出主体。要注意的是这个“主宾关系”并非指艺术形象的主宾关系,而是指相似的视觉要素组合的主宾关系,如图3。1、2、3、4、5、6、共同构成了这种形态的主体部分,占画面的视觉中心,面积大,对比强,而7则相反是宾体。

四、相似的视觉形态在中国画中的意义

相似形态在中国画中被广泛地使用,这有着十分深厚的思想和美学根源,这与相似的视觉形态关联所体现出来的视觉表现形式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似形态的变化统一的形式表达,与生命节奏的审美追求相符合。相似的形态在中国画中有着十分惊人的使用频率,几乎每幅绘画都避不开对相似的形态的处理,所以明确、认识、自觉地驾驭和创造相似形态关联,有助于画家的情感表达,提高绘画的视觉表现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