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小学班主任教育 >谈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指归

谈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指归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22141 浏览:963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历史学,“求真”、“求实”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学的意义还在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为人类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规律,以资进步;同时这门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社会现实,用历史规律、历史知识考察、分析、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指归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关键词:“纲要”课程;教学指归;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1009—4156(2012)10—18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既有历史学科的内在属性,同时也必须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若将“纲要”课程当做中国近现代历史专业的课程讲授,则可能会失去本课程开设的政治理论意义;如当做纯粹的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讲授,则容易陷入死板苍白的说教,最终也会失去此课程的意义。
“纲要”是一门特殊的政治历史课程,只有兼顾历史学的特征与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正确把握其教学指归才有可能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纲要”课程教学的指归,也就是其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历史学的终极目的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学的指归何在?出现两种基本主张:一是主张历史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与其他历史学之外的一切无关;二是不否认历史学的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的目的,但最终的指归还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术史的发展表明,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主张是几无可能实现的学术理想状态。历史学的目的不能说单纯是“为现实怎么写作”,因为如果将历史学的目的限定“为现实怎么写作”,很容易将学术异化,走向政治学术、功利学术、庸俗学术。历史学的指归不是“为现实怎么写作”,丝毫不意味着历史学不能为现实怎么写作,也不意味着历史学不能与现实相结合。正与之相反,历史学的指归正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可以说,自《春秋》以来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与现实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传世之作,也是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德与人性之美的寄托和昭示。意大利著名学者贝奈戴托·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的提出已近百年,无论学者对此评说界定如何不

一、但是将“历史与现实实现活的结合”则是这句话的真谛之一。

“纲要”课程属于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这门课程的教学不能离开历史学的基本指归:在追求历史真实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得历史成为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这样且唯有这样的“纲要”课程教学,才是符合历史学的指归,才可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纲要”教学必须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

“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的教学应围绕着“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中心进行。
首先,“纲要”课的重点内容是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中华民族由此所肩负的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两大历史任务。其次,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实践的各种救国和富国方案及其失败的结果,从而明白了是历史和人民群众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中国。再次,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的动荡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选择马列主义的正确性。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在通晓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历史规律,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这些历史知识、历史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纲要”教学指归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一)坚持历史学的“求实”品质

坚持“求实”、“求真”不仅是对古人古世负责,更是对今人今世负责。不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结论和理论,作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达到正面效果的,即使一时有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只能是短暂的,待历史真相得以大白的时候,当初“杜撰历史”或“隐匿历史”和“篡改历史”的教育所带来的诸如对国民文化素质、文化心理的伤害以及对教育本身甚至政府诚信的伤害等都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对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学术本身的伤害更是既深且远。这一点在“”期间的学术劫难以及对此后学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证明。因此,在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求实”、“求真”的原则。

(二)以课本为本总结历史规律

在掌握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规律的总结,锻炼提高学生认识、思索、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历史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历史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总结并可以认识的,是可以为人类怎么写作的。但是规律需要在大量历史事实之上,通过研究者的认真求索比对思辨,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再将本质连接排列,再经过反复思考求证演绎归纳,方可得出具有历史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历史规律虽然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但是大学生先前可能不甚熟悉。即便他们已经有所了解,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比对历史事实,得出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对大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规律在历史的长河中随处可见,在近现代史中也比比皆是。例如,在学习“纲要”第二章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的“天京事变”时,便可引导学生几个问题:“天京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什么历史阶段?再联系历史上诸如“玄武门之变”等其他类似事件,便可以得出“‘共苦’不易而‘同甘”’更难的规律性认识。
通过学习“纲要”课程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等三章的内容,了解到中国与中国国民党由第一次合作到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历史过程。从一方面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集团背叛孙中山革命遗志、背叛革命的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华民族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集团承认合法地位的结果。而日本战败投降后集团又发动旨在消灭中国及其军队的内战。从另一方面看,日本投降,外部主要矛盾丧失,有了打内战的机会和本钱。再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总结出“矛盾转化”的历史规律,即当外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内部矛盾可以暂时得到缓解甚至消弭;当内部矛盾尖锐时,当权政治家往往会将内部矛盾故意转化输出。
总结历史规律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但不能因此就束缚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仅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纲要”教程来看,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规律,应大胆鼓励学生去学习总结。

(三)用历史规律试着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

在“纲要”课堂中,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指归的重要内容是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将历史上规律性的知识运用于当代社会实践中。总结历史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与当代社会现实结合并可以提供预防性备案或做好心理准备。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一到大选年,中国就成为美国两党政客的攻击靶子。可引导学生应用“矛盾转化”规律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大选之际可谓美国“两党矛盾”冲突激烈之时,必然会将矛盾引向外部,一是可以减少国内的冲突,二是可以吸引选民。再结合历任美国总统在选举年的“选举语言”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对中国“强硬”或“限制”的色彩,但是选后又都回到与中国合作的路上。这给我们启示是,既不能对“世界”的美国角色抱有任何幻想,也不能让选举语言破坏了中美两国“合作竞争、斗而不破”的大氛围。对他们的“选举语言”,既不能听之任之地泛滥,也不能过分在意而爆发不必要的争斗。
面对今天的诸多社会困难局面,如社会不公正、不公平、贫富悬殊加大等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如今的社会已经形成共识:改革是唯一出路,不改革则是死路。但是历史表明,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也是一场严峻的革命。改革需要胆识和勇气,需要人民的觉醒和创造,更需要谋略和耐心。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政府“稳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这对于我们通过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伟目标极为重要!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纲要”课程,并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旨所在。
综上所述,“纲要”课程无论是从学科属性上,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上,还是现实需求上,其教学指归都应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吴湉南: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