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小学数学德育 >谈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谈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13381 浏览:577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灌输知识又要传授道理。怎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传授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健康成长呢?这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理由。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心里 健康
:C DOI:10.3969/j.issn.1672-818

1.2014.06.099

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语文教学,又怎样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具体的课文以及课文里具体的人物,对学生进行下面几方面的教育:

1 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在初中课本里,有很多可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文章。如《枣核》、《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梅岭三章》、《人民英雄永世不朽》等。这些文章里面的人物,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美籍华人“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托人千里带枣核”的经过。周恩来在国家贫弱不振,外敌入侵,眼看中国就要灭亡之际,毅然确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誓当中国之主人”之志。陈毅同志在革命征途上不行身陷绝境,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还劝勉“后死诸君多努力”,他自己则即使去了阴间,也要“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气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几幅浮雕上,从林则徐、洪秀全到人民解放军胜利渡长江,在历次斗争中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为的是什么?不正是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分析故事的情节,去激发学生的思想,达到以形象感动学生,以情感感染学生的目的。又如《春》、《桂林山水》、《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文章,描绘了祖国的名胜古迹、壮丽河山,文章本身蕴含着作者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笔者主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意境,在领略祖国的锦绣河山、名胜古迹的同时,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2 尊老爱幼美德的教育

《背影》是一篇反映父子间真挚感情的文章。笔者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抓住“我”的三次流泪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什么情况泪?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写道,第一次是在家庭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看到家破人亡的景象泪。这次流泪表现触景伤情的悲哀,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劝慰。第二次是在浦口送别时,“我”看着父亲为我写橘子时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流了泪,“我”被父亲的背影所感动。第三次是读到父亲信中那种复杂感伤的词句时,出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现“晶莹的泪光”,想象两年多来离别的情景。这是怀念中的黯然神伤。这种父亲体贴儿子,儿子思念父亲的感情十分动人。分析到这里,笔者让学生掩卷沉思:你的父亲(或母亲)怎样对你?值得你思念吗?待学生脸色沉下来时,笔者叫他们回去也写一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去表达自己与父亲(或母亲)的真挚感情。让学生懂得: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人世间最珍贵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当然,父母对子女仅是关心还不够,还要了解、沟通。在上《羚羊木雕》时,笔者向学生指出: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不对的。他们这样做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伤害了孩子之间的纯真感情。但作为孩子,在未经大人同意的情况下拿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也不对。孩子想做什么事情,最好和大人商量一下。孩子要尊重父母,父母要了解孩子,尊老爱幼是相承的。

3 艰苦奋斗作风的教育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算是丰衣足食了,很多学生手头上都有一些零花钱。在校园里往往可以看到地上丢着只吃了半截的饼干,只咬了几口的馒头,零钱在地上无人拾的现象。针对这些,笔者在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篇文章时,专门提出了这样一个理由,让学生讨论:现在还要不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讨论十分激烈,最后归结为:要。因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很大的物力和财力。而且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人每年节约一元,全国一年就可以节约十几亿元,数目不少呢!接下来,笔者提出新的理由:在你们身上是否存在一些不良作风顿时,全班人都不作声了,只是面面相觑。笔者接着列举同学们在校内表现出的一些浪费现象、爱慕虚荣的现象,然后,拿起一份报纸,向他们讲述一些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故事,分析这些干部堕落的理由:——贪污,受贿、生活腐朽,也就是经不起人们的用糖衣包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
丢掉一只没吃完的饼,看见地上有零钱不弯腰去捡,本是小事,但这小小的事却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如果你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你就不会这样。

4 理想前途的教育

在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前,笔者问学生:“你们到底为谁而读书?”有人说为父母,有人说为自己的将来。笔者暂不加评论,叫学生阅读课文,看看周恩来同志为谁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们当然一看就明。他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理想呢?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了解周恩来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清末,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国家贫弱不振。他12岁时到了沈阳,听说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行走。后来,又看到“日俄战争”的遗迹,战场竟在中国,倒在血泊中的竟是中国人……这一桩桩怪事,使周恩来感到“中华不振”,从而确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誓当中国之主人”的志向。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理想是崇高的,伟大的。分析到这里,笔者把话题转了回来;刚才有的学生的想法(理想)虽然都很实在,但与周恩来的理想相比,则显得渺小、卑微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为之奋斗的动力就越大,成就也越大。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了动力,当然不会有什么成就。
在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笔者向学生指出,孔乙己和范进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门敲开了,书就丢了;门敲不开,书也没用了。孔乙己不知考了几次试,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结果潦倒一生。范进虽然“大器晚成”,当他得知自己中举后,竟喜欢得疯了。渺小的目的,当然不能产生持久的伟大的动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开始确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适当的引导,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课文的教学里去,有利于学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冯炽南,广东省云浮市第三中学,广东云浮 5273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