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校园文化 >有关于《茶经》中生态文化与其在英译中体现

有关于《茶经》中生态文化与其在英译中体现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5552 浏览:153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陆羽所撰写的《茶经》的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围绕自然观、生态生活方式两个层面分析《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中国译者姜欣和美国译者Carpent《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er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为茶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经》 翻译 生态文化 自然观 生态生活方式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项目批准编号:20121100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批准编号:20131034
1014)。本文通讯作者:龙,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一、引言
“一生为墨客,几代作茶仙。”“茶圣”陆羽(733-804)所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著作,是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体现。
《茶经》自问世以来,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尤其在20世纪,体现东方文明,蕴含和谐精神、道德理念、休闲养生情趣的中华茶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茶经》更是被翻译成英、日、法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学者中引起了研究陆羽及其著作《茶经》热。
《茶经》介绍了茶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茶香形状、煮茶之器、烹茶之水、品茶之器等,无不体现了大自然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然而迄今为止,目前对《茶经》的研究却很少关注其中的生态文化,而对生态文化在《茶经》英译中之论述则更是寥寥。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围绕自然观、生态生活方式这两个最核心的生态批评范畴分析《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中国译者姜欣、姜怡[1]和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2]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为茶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二、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应用到文学研究中来,以关注自然生态为出发点,利用生态学的思想阅读文学,并在文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中, 重新审视文学研究将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将文学作品再现的想象与情感与自然真实对话”,[3]xix从而碰撞出有利于人类与自然万物共存的世界观、价值观。[4]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策略入手来研究文学。” [3]xix前者是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意在说明研究的策略,即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出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5]
《茶经》虽非文学作品,但其中蕴含的茶文化却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生态文化。茶文化与生态批评的契合在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最原本的“原生态”。茶是最能体现因天之时、因地之宜的自然界灵物,最符合未来生态文明的存活之道。当代茶人陈香白先生说得好:“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茶道美学总是要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中去寻找美:中国茶道美学思想的基础就是人道……茶事过程实质上就是推动人体与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协调统一。”[6]可见,中国茶道的内在精神即在于保持人与大自然的统

一、让人亲近大自然。而这种茶道精神正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极力宣扬的。

总的说来,中国茶文化,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现的是天人契合、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儒家以茶修德, 提倡中庸、和谐, 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道家以茶修心, 追求宁静、淡泊, 目的是升仙成道;佛家以茶修性, 追求清静寂灭, 目的是“明心见性”。[7]这样的思想,也正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而这些思想无不蕴含在陆羽《茶经》的字里行间。因此,从生态视角研究,以生态批评的策略对《茶经》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英译体现

《茶经》虽主要是一部关于茶的历史、源流、性状、品质、产地、采制和烹饮策略及用具等的茶学专著,但陆羽在对这些茶学知识的介绍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总的说来,《茶经》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于陆羽在文中表达的自然观、生态生活方式以及生态审美观。

(一)自然观

自然观是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指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8]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大自然,又终将回归于大自然,与自然万物有着起源上的一致性和依存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人合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而《茶经》中对于自然观的体现更是突出。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首先体现在“茶”字本身。《茶经》开篇就提到了“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自然的产物,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将“茶”字拆解开来,得到的是“人在草木中”,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与茶一样,生活在天地草木之间,是万物中的一分子;另外一层是指人与草木代表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和谐共存,这是生态批评倡导的自然观的完美体现。然而两个译文只是将茶译为“tea”,没有对茶字的结构进行任何解释,也就没有将“茶”字中“人在草木中”的生态文化体现出来。笔者倡议应从“茶”的生态角度出发,适当作解释性翻译,增加读者对其的理解。
又如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讲了煮茶的风炉, 在其上刻“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 并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易经》的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 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是依据“天人合一 、阴阳调和” 的和谐思想提出来的。在这里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谐”的思想与策略。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9]所以在这里作者极力要突出的是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体均五行去百疾”的翻译,中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表达。例

1.原文:体均五行去百疾。

姜译: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
Carpenter译: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 illness.
“体均五行去百疾”是指五脏调和,五行资生,百病不生。根据古代医学中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运用生克乘侮,说明茶的药理功能。其中的“均”是“调和、和谐”的意思。姜译本将其译为“balancing”,而“balancing”主要表示“平衡、均衡”之意,无法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体均五行去百疾”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而Carpenter很好地理解了原文的思想内涵,将其翻译为“harmonize”,义为“使和谐;使一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另外,在《茶经》中,陆羽特别提到了煮茶用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说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将水分为不同等级,突出山水是最好的煮茶用水,而山水也是最天然的水,没有人类加工的痕迹,这里充分体现出陆羽崇尚天然的自然观。

2.原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姜译:As to the aspect of cooking water, mountain springs always provide a preference. The next option is river water. We《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ll water is but a less satiactory choice.
Carpenter译:On the question of what water to use, I would suggest that tea made from mountain streams is best, river water is all right, but well-water tea is quite inferior.
在这里,原文是客观描述煮茶用水的等级。然而两个译文的选词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Carpenter译文中添加了“suggest”表示“提议,倡议”,带有主观性。在这里,译者是告诉读者,他自己更加喜欢山水,认为山水是最佳的,因此倡议读者泡茶时应当选用山水;而姜译文中使用的“preference”也表示一种主观的“偏爱和倾向”,未能体现原文崇尚天然的茶道思想。

(二)生态生活方式

人类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活,人与自然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存活关系,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存活理念一直是人们深思的理由。生态生活方式的建立,要求我们顺应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需要,转变物质化的生活价值观念,确立生态生活价值取向。《茶经》中体现的生活方式则是回归自然,克制,简单生活。
众所周知,品茶需要在一定场所进行,大到山林野外,小到陋屋斗室,甚至是一张茶桌或是一个茶盘。环境如何对人们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他们常把山水景物作为情感的寄托,借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古代茶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品茶。《茶经·九之略》中,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中人,境是自然中之境,人、茶、境统一在自然之中。人们常到野外松林下、岩石上,或是泉水边、溪涧旁,或是爬到岩洞口去煮茶品尝。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生态的生活方式,而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茶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之间,摆脱闹市尘俗的纷扰,淡忘功利之心,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满足审美愉悦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的桎梏得到解脱。《茶经·九之略》的核心内容是对各种茶具的省略。
例3.原文: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钅历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盒废。若援藟跻岩,引纟亘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
姜译:Speaking of tea boilers, if dried firewood is ailable as fuel and a range could be built on the spot to cook tea, then the wind stove, ash dustpan, the charcoal-breaking stick, fire chopsticks, and supporting stand can be excluded.
If a creek or a waterfall happens to be close by, the water tank, washing tank and water filter pouch are not indispensable.
With a group of no more than five persons, the all amount of tea can be well ground into fine powder, which makes the tea sieve unnecessary.
When the tea pals intend to hold a tea party at a cliff ce, they he to hold onto a rattan or a rope to reach it. To free their hands for the clambering , tea-cakes should be baked, ground and wrapped into a paper bag in advance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n this case the roller and whisk can be left out.Carpenter译:Concerning the equipage for brewing tea: if among the pines, there is a rock on which one can sit, he may omit the utensil rack.
If he is using dry firewood and a tripod frame, then the brazier, cinder receptacle, stocker, fire tongs and the stand can be eliminated.
Should one be lucky enough to discover a clear spring or happen upon a fast-running stream, he need not use the water dispenser, the scouring box or the water filter.
If there are only five guests or fewer and the host selects the very quintessence of teas for tasting, he may dispense with the netting to strain the tea.
Further if one is trying to escape the brambles; if he is scrambling up a steep cliff; or if he is faced with pilling himself by a rope ladder up into a mountain ce to heat and grind his tea, he may pass over the roller, brush and grinder--provided he stores it in a paper bag or casket.
在这部分,原文通过重复使用一个“废”字表现出作者崇尚简单的生活,主张一切繁文缛节能免则免,追求精神的宁静。“废”表示一种客观上的“省略、不需要”,表明在山林间,使用最少、最简单的器皿即能获得充分的品茗享受。姜的译文中用“exclude”、“left out”表示原文中的“废”。而“exclude”、“left out”分别表示动作主体主观上“排除”、“忽视、不考虑”的意思,而这些器皿是否真的必要未能体现出来。而Carpenter 的译文中也多用主观性词汇,如“need not”、“dispense”、“pass over”来表示“废”的意思,未能很好地体现原文的思想。
另外,《茶经·四之器》中提到了一种用生铁制成的煮茶器皿——鍑。生铁是古代人们用破损的犁头、锄头、镰刀等废旧农具重新锻造而成的。体现了古人重复利用、节约资源、善待大自然的精神,在古代保护地球的意识尚未萌发之际,更加难能可贵。

4.原文: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

姜译:This tea-boiling wok is called fu, and it is commonly made of cast iron, or “pig iron”termed by some professional blackiths in this craft. The iron is elted with worn and torn farm tools such as ploughshares, spades and hoes.
Carpenter译:The cauldron is made of pig iron although some of today’s craften use the so-called puddled-iron process to make them. They are usually made from old plowshares or scrap chains.
姜译文中用“worn and torn”来表示“废旧”的意思,很好地突出了废弃物品仍能再加以利用的生态生活方式;而Carpenter的译文中用“old”来表示,“old”意思是“古老的、陈旧的”,但未必是废弃不可用的物品,因此,Carpenter的译文未能突出废物利用节约资源的生态生活方式。
四、结语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受国内外民众喜爱的茶为物质依托,体现了天人契合、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对于现在的人们追求生态、健康的生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7]要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这种价值,对《茶经》这样的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就必须注意原文所体现的生态思想在译文中的再现。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围绕自然观和生态生活方式这两个生态批评核心范畴分析了《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中美译者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发现《茶经》现有的两个英文全译本皆存在一定的理由。原文语言简练,字里行间意蕴深厚,而在翻译过程中,中美译者有时都会囿于对原文字面意思的传达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导致《茶经》中丰富的生态文化在英译本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经》译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欣.茶经[M].姜怡,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Carpenter,F. R.,tr. 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M].By Lu Yu. 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
[3] Glotfelty,Cheryll&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ture Ecology[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4] 杜丽丽.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庄周梦蝶”[J].广西大学学报,2012(4):97-101.
[5] 詹艾斌,詹贵斌.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思[J].理论导刊,2008 (11):104-105.
[6] 赖功欧.生态文明条件下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取向[J].农业考古,2011(5):1-8.
[7] 黄汝干.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37-39.
[8] 王俊■.生态视角:中国茶文化研究创新的可能[J].农业考古,2011(5):9-16.
[9] 鲁鸣皋,鄢来香.浅析陆羽《茶经》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农业考古,2008(2):241-24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