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简论几个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几个值得商榷理由

简论几个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几个值得商榷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18047 浏览:739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媒介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材对学生而言,有较强的实用性,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udooo.com

便于学生自学入门;对教师而言,它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让教者易于进行讲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些许瑕疵。现行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必修Ⅰ在13—15页讲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里稍显零乱: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在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特异性气候出现的机率明显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气候则相对平稳。 教材中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个阅读材料,其标题为“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然而,文中却有一半是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农业生产”的知识。从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看,这一点影响完全单设,而不应将其归属到对气候的影响中去。
(2)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距地面约80公里以上,大气已经非常稀薄,阳光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使得空气分子电离形成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特别是耀斑爆发时,会严重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磁暴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磁场强度会变化很大,使罗盘磁针摇摆,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到海上航行之船、空中飞行、甚至还会影响到信鸽的飞翔。教材将这二者混为一谈——教材中叙述为“……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将磁暴和无线电通讯混淆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4)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二、关于地质作用部分知识

教材必修Ⅰ在第36页《地球表面形态》这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知识,其中标题一为“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而实际上,教材中这部分知识讲述的是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也就是分析讲述了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比较。此处,标题和内容有文不对题之嫌,因此,笔者建议再版时将此处的标题修改为“地质作用”或“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

三、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必修Ⅱ在4—7页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在叙述中将模式的类型和特点混淆在一起。一般说来,人口增长可分为四种模式,即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即所谓“高—高—极低”;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高—高—较低”,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的特点分别为“高—低—高”和“低—低—低”。
而现行教材中直接将特点说成了模式,即说成了“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笔者建议在再版时可做适当改动。

四、关于农业区位因素之自然条件

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制约。教材必修Ⅱ在59—62页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较小。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科技三大因素,与自然因素相比,其发展变化大,因此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科技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而教材是这样叙述的“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在此,应该将课文中的“热量”和“光照”二者合并为“气候”因素;同时,应将“水分”因素改为“水源”,而不能似是而非地将一些并不等同的概念混为一谈,误导学生。

五、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现行教材必修Ⅰ在79-83页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部分,大略讲述了“纬度地带分异”和“经度地带分异”以及“垂直分异规律”。因此,笔者建议再版时可以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角度讲述,以框架的结构将这部分知识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易学、易懂、易理解。
教师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整合和使用教材,而不能死抠教材,刻板地生搬硬套,应该真正做到依托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从“死教”教科书转向“活用”教科书。
(责任编辑 黄 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