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物统计 >椎骨退行性腰椎滑脱位移方向和椎骨形态变化与理由查抄袭率怎么

椎骨退行性腰椎滑脱位移方向和椎骨形态变化与理由查抄袭率怎么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18851 浏览:756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3783(2012)11-0037-01
【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LS)位移方向与脊椎形态变化规律及原因。方法:随机抽取腰椎CT扫描,选择脊柱无滑脱及DLS后滑、前滑各50例图像资料,分别测量椎间高度及静息状态终板面夹角变化,对DLS滑脱程度分度,对DLS伴小关节损害的程度分级,同时观察椎体及小关节形态改变。结果:DLS 发生节段与位移方向不同,椎间高度降低部位、静息状态下终板面夹角及椎体、小关节形态变化有显著差异性(P<0.01)。前滑者主要在下位腰节段,椎后部高度降低明显,静息状态终板面夹角增大,小关节损害重,关节突常短缩、关节面更近矢状;后滑者主要在上位腰节段,椎前部高度降低明显,静息状态终板面夹角减小,小关节无或仅轻度损害、部份间隙还略宽。结论:DLS是一慢性、浙进性的发展过程,滑脱脊椎的位移方向与节段内椎骨形态及静息状态终板面夹角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不同腰节段DLS椎体的位移方向有明确指向性。导致原因可能与腰段脊椎的前弓后突形态及退变使主应力载面椎骨磨损、减薄、变形而加重这一前弓后突的形态性变化,使脊柱主应力轴线与切力负荷在局部节段进一步发生位移与加大有关。
【关键词】:滑脱;退变;腰椎;椎间高度;静息终板面夹角;形态;脊柱;主应力载面;切力负荷;
前言: DLS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腰及腰腿疼痛,作者通过CT对DLS椎体位移方向与脊椎形态、结构性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性原因。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2013年腰椎CT扫描,选择无滑脱与DLS后滑、前滑各50例图像资料,无滑脱50例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4岁;前滑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6岁;后滑50例中,男21例,女2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9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1岁。
1.2 DLS的确定与分度在3mm脊椎矢状骨窗重建图像上以相邻两椎后缘错移值≥2mm定义滑脱,并根据Meyer ding法对前滑及后滑各50例DLS进行分度,本组滑脱病例,Ⅰ0前滑4 3例,Ⅱ0前滑7例,其中L4/5节段35例,占70%,L5S1节段15 例,占30%;后滑病例全都在Ⅰ0 以内,其中L2/3节段21例,占42%,L3/4节段29例,占58%。
1.3椎间高度测量 在3mm脊椎矢状骨窗重建图像上选择相邻两椎体中部层面,分别测量椎体前、后部高度值,参考无滑脱病例高度值再综合判定退变脊椎降低程度值。本组病例中,无滑脱病例上腰节段的椎间高度前部略小于后部,而下腰节段的椎间高度后部小于前部,在 DLS病例中,后滑脱者椎前部高度值低于后部并明显小于无滑脱病例椎前部高度值,前滑者椎后部值低于前部并明显小于无滑脱病例椎后部高度值。
1.4静息状态下相邻终板面夹角的测量 病人上检查床后平卧,让腰部放松,在静息的状态下进行CT扫描,在3mm脊椎矢状骨窗重建图像上选择相邻两椎体中部层面,作终板面的平行延长线,其交角即为其相邻终板面夹角。
1.5对小关节退变损害程度分级 根据小关节形态和结构改变程度分4级:0级:小关节形态及结构正常,Ⅰ级:冠、矢面显示小关节突部份骨质增生、硬化、末端变锐。Ⅱ级:关节软骨破损,软骨下小囊样骨缺损,关节面轻度硬化,关节间隙稍窄,Ⅲ级:关节面破损、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关节结构前移并显示不清,关节突短缩、变形并伴大量增生及骨赘。Ⅳ级:关节结构消失并伴大量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2结果:
DLS椎体的位移方向与椎间高度、静息状态下相邻终板面夹角变化有显著差异性(P<0.01),不同腰节段的DLS脊椎位移方向有明确指向性。前滑者主要在下位腰节段,椎后部高度降低明显,静息状态终板面夹角增大,小关节损害重,关节突常短缩、关节面更近矢状;后滑者主要在上位腰节段,椎前部高度降低明显,静息状态终板面夹角减小,小关节常无或仅轻度损害、部份间隙还略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