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征文 >高效关注盲生语文学习差别,构建盲校语文高效课堂学术

高效关注盲生语文学习差别,构建盲校语文高效课堂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35591 浏览:1603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如何提升盲校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盲校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视觉障碍的束缚、教材不利因素的影响、现行教案的刻板僵化、教师地位的权威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提高盲生知识建构层次、关注满足盲生真实需要、丰富盲生的实际表观、鼓励盲生的随机生成等做法对提高盲校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关键词: 盲教育 语文学习差异 高校课文 高效课堂
盲教育的课程改革虽然明显滞后于普通教育,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给盲教育带来的触动是不容小觑的。硬件上,有条件的盲校配备了诸如电脑、低视放大仪、点显器这些不菲的现代化专业教学仪器;软件上,诸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在普教界方兴未艾的理论与实践也在盲校得到了大胆的应用。可以说盲教育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旧貌换新颜的速度与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积极的大背景下,盲校的一线教学人员应该保持相对清晰的思路,理顺在新老观念、新老做法、新老体制冲击中哪些是需要摆脱的、调整的,哪些是需要关注的、尊重的,从而让教改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优化的贯彻,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以盲校语文教学为平台,通过粗浅的尝试,探索出几点在新课标指导下关注盲生语文学习差异,构建高效课堂的做法,请同仁指正。

一、关注视觉障碍的束缚,提高盲生知识建构层次

传统的盲校语文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盲生的听说能力很强,很多学生课上课下夸夸其谈,似乎一学就会。教师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后的作业及随后的考查却总是不理想,甚至一些优等生有时也会考出六七十分的成绩。这往往是因为盲生受到视觉障碍的限制与社会接触较少,累积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生活知识要么贫乏,要么空洞,使得他们的知识构建不是建立在初始的表象基础之上的。这就好比空中楼阁,时间一长,当初的“夸夸其谈”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业和考试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针对这类情况,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摆脱视觉障碍对盲生认知行为造成的束缚,加强知识建构的表象基础,以实例或实践为切入点优化盲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我针对课文说理性强,与盲生生活经验距离较大的实际情况,试着采用了实验法。分别准备一大杯盐水和一大杯自来水,每杯水中先后放入一个生鸡蛋和一条活着的小金鱼,让全盲生与低视学生合作观察实验现象。5分钟左右,实验结果出来了:“一个鸡蛋沉在水里,一个浮在水面上”,“一条金鱼奄奄一息,一条还很生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很快地自行总结出了“死海”的显著特征——咸度高。

二、关注教材不利因素的影响,满足盲生的真实需要

目前江苏省大部分盲校使用的小学教材是以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为蓝本的盲文翻译版,初中则仍延用旧版教材。两类教材在衔接上不可避免地有较大脱节,尤其是普小教材的编排原则不可能完全适合盲生的认知特点、身心特点及知识体系。但新课标教材毕竟为盲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提供了很好的内容。另外,盲生有特惠要求这一点也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udooo.com

不容置疑,但有些要求不应简单地打上“特惠”的标签。比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盲生也希望摆脱来自各方面的某些束缚,与教师所代表的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认可、尊重、信任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从一些无谓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减弱“特惠要求”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从尊重盲生的真实需要出发,对新老教材的组织、新老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巧妙的改变,摆脱教材的不利因素对教学的束缚,使教材真正为我所用。
如我班的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心态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喜欢追星,争做“粉丝”,流行音乐更是整天唱在嘴里挂在耳边。面对这一情况,我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严令禁止,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服教育。我一直寻找恰当的契机,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对他们听流行音乐进行合理的引导。机会来了。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把王菲和乐而唱的《明月几时有》在教室里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立刻被王菲悠扬的歌声吸引住了。在共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体会全词的意境。然后分析了王菲演唱的音色、音域、气息、情绪,浅显地讲解了如何欣赏流行音乐。最后师生一起吟唱这首《明月几时有》,在激趣中促进理解,在悟思中尝到喜悦。至今学生对这首词都记忆犹新。
又如,2008年暑检测,我班绝大部分学生要随学校乐团到北京交流演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建议我把教材第一单元的《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课文暂时搁下不讲。暑检测学生出发前我精心设计了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布置学生边参观边学习,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故宫、大会堂这两组建筑群的不同性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关注教案的刻板僵化,丰富盲生的实际表观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预演,在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教案检查制度,希望借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导演”艺术,千万不能为了执行教案而放弃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则反映了他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参与度和接受度,教师应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细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原来在教案中设计的引入部分是看一段有关科举的视频资料。但由于教学前一篇课文《孔乙己》时视频的演示效果不流畅,学生在上课时对本课的视频演示兴趣不浓。我忽然想起平时搜集的资料里好像有关于科举的对联,赶紧在电脑里搜索,于是一副与课文内容及其贴切的对联从我口中朗朗而出: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

四、都来锦上添花。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四、关注教师地位的权威,鼓励盲生的随机生成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新课标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要转变以往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丰富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的权威性是相对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既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又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思路,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抓住随机生成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如课前设计《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思路时,我将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拟定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实际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就打乱了我的思路:“愚公为什么不搬家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对呀,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不是更好吗?启发学生思考“搬家”与“移山”哪个做法更合适,不是比我事先设计的思路更有内涵,更有延伸性吗?两相对比,我意识到我的思路只挖到了一座“贫矿”,而学生的思路则探明了一座“富矿”。“弟子未必不如师”,显然后者的选点更好。

五、关注课堂教学的限制,推动盲生学习的生活性

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国一位学者曾经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你会把放入15克盐的一碗美味佳肴愉快地享用吸收——当然包括那些盐。生活之盐只有融入教育之汤才能被吸收,反之,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其实,生活的外延有多广泛,教育的范畴就有多宽广,关键是,检测如我们把学生困在井底,学生便只能坐井观天;检测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草原,他们就会驰骋千里;检测如我们将学生置于整个世界之中,他们就懂得了鸟瞰人类的一切文明或丑恶。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活动、辩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用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盲生与明眼儿童,相比在认知、思维、行动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妨碍盲教育采用普教界的一些教学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键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要知己知彼,择优而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改对所有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破”“立”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同时,切记注意把握尺度,“破”要“破”得有价值,“立”要“立”得有意义。方式也好,方法也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点须明记。
参考文献:
张志善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语文出版社,1994.
万恒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苏立康著.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5.
[4]于漪著.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宇慧主编.教学方法与艺术案例全书.长城出版社,199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