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中学班主任德育 >论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论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12838 浏览:567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舆论的走向与就业政策的动态,更要及时地跟踪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给社会容纳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使毕业生个体在心理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成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速,一方面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造成供需结构的失衡;另一方面导致就业质量的恶化,“就业难”已成社会热点问题。然而,媒体和高校关注的仅是就业率,或者大谈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失,他们大多忽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就业难”的现状,毕业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样,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又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毕业恐惧症”心理

所谓“毕业恐惧症”,就是毕业生群体面对“毕业”所表现的一种焦虑、迷茫的心态。他们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既盼望毕业又害怕面对压力,这是一种不断蔓延而又普遍存在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毕业生群体已经集体走入亚健康状态。毕业生群体中的“考试族”,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投简历、面试,心中难免会焦虑,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易怒、厌学的烦躁情绪,有的甚至为此而退出备考。而那些没有备考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开始时持一种观望的心态,并且寄予过高的心理预期。一旦所投简历杳无音讯,他们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害怕遭受挫折而选择呆在家里,等着家长或老师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总之,站在“出口”与“入口”交叉点上,毕业生群体普遍会追忆校园时期的美好,而对“毕业”心怀恐惧之情。

(二)贪图享乐的拜金心理

高校扩招虽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走向“大众化”,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但也致使大体素质的下滑。特别是近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几年,社会上拜金思想重又泛滥,当其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时,一些学生很难辨别其中的良莠。这样,在毕业生群体当中也开始流行一种贪图享乐的拜金心理。某些毕业生的价值追求呈短期化、利己化趋势,对职业缺乏长期规划,认为挣钱多、待遇好是择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甚至在个别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扭曲价值观。与此同时,在80后的毕业生群体中,又普遍存在着怕吃苦讲享乐的攀比心理。他们不愿到基层或西部去就业,而往往直奔“北上广”;不愿到私企或民营小单位,而希望直达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是这种贪图享乐的拜金心理,使毕业生群体一面高喊就业难,一面又自愿失业。

(三)心态失衡的悲观心理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也的确滋长了某些不正之风。一方面,诸如当下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炫富作风,在毕业生群体中会孳生某种悲观心理。认为只有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公平的事情,心态严重失衡,钻进牛角尖而轻生,造成一生的悲剧。另一方面,某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女性在总体上体力弱于男性,不适合从事繁重或野外作业的特殊工作岗位;女性在抽象思维、宏观驾驭能力等方面弱于男性;女大学生的就业年龄又是其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等等。这些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而且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女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的过程当中,也往往会遭遇更多的挫折,这样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失衡悲观情绪。

二、加强毕业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一)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长期形成的那种“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虽有所改观,但对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流于表层化。那么,要从根本上改变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失,我们就不能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独分离出来,而是要将其纳入到大学生四年在校生活的整体规划当中去。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应该仅仅定位在某些存在心理疾病的个案学生身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要将其面向全体大学生。其次,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沦为形式化的达标工具。简单的心理测试或只是一两个心理教师或辅导员的“孤军奋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要从完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着手,使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更加的体系化。进而使大学生从入学之日起,便能够接受到科学的心理指导与健康教育。最终在毕业时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避免“恐惧症”心理的出现。

(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建构了合理模式的基础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要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在即将毕业之时,大学生才能够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并最终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心态决定命运,要告诫学生人生也有不公平的时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当遇到不公平时,不要抱怨和气馁,而是要保持一颗积极进取和坚强的心,最终会取得成功的。其次,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树立学生自信的观念。高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而一个和谐的人,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充满活力的友爱之心。用人单位在面试时除了看重业务能力之外,更为看重的还是学生的品德与修养。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良好心态,才更能树立起自信的价值观,拜金享乐的择业心理自然就会不攻自灭。

(三)加强通识教育提升体素质

“通识教育”其实是一个舶来词,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有学者将其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从目前我国高校对“通识”课的开始情况来看,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自由公民。可以说,通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还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僵化。这些都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突出,而其它素质低能。特别是踏入大学校园之后,高分低能的后果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当学生面对挫折与不幸时,就会暴露出过分的悲观与恐惧的心理。特别是面对某些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时,往往会因心理失衡而导致跳楼或伤害事件等一系列恶果的发生。那么,如何对部分心理失衡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一方面要从其自身的性格和家庭因素着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学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从源头出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心理,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健康乐观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校,2010,3.
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1.
[3]唐俊杰.高校辅导员的就业工作方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曹银,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
顾翔,男,湖南长沙人,现供职于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