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不同阶段课堂激趣与

高中化学不同阶段课堂激趣与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30604 浏览:1424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根据心理学有关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较大差异。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其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教学问卷调查,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对化学课堂感兴趣的原因,得到教师应如何在不同阶段课堂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 化学课堂 不同阶段 激趣
一个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该学科持久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而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
如何看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课堂参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低年级学生容易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的每一个大小问题并热烈响应。而高年级参与方式更多地倾向于思考,而不一定表现出举手、回答等明显的形式,对于一些不具备思考性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旁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策,慢慢地就产生了常见课堂上的冷落状态:简单的问题不屑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题又没有容他应对的机会。时日一久,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会增多。
我校本学期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我把研究侧重于“你上课兴趣高或有兴趣的原因”的结果上。并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三个班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的原因。共设计四个选项(可多选),对比高

一、高二和高三的问卷调查,选择结果各不相同:

显而易见,高一学生最喜欢“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高二学生则多选“老师抓住关键,讲得清晰”。毕业班的学生最实在,因为“课堂有收获”,所以我喜欢。
深入分析该调查,显示结果应在情理之中。高一学生踏入高中,刚卸下初升高中压力,对课堂的要求当然是轻松,“乐而时习之”是他们的求学之道。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时,多找与新知有关的故事典故,如二战期间王水保护金质奖章的故事;如侯德榜的故事;如硫化橡胶的故事等。许多老师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却不知学生正是被这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到化学课堂的。课堂上多发挥想象力,如在讲“钠的性质”时,钠与水反应现象十分丰富,难于记忆,不妨把实验现象总结为“浮、熔、游、红、鸣”,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游鸿鸣”这个歌手,记忆的效果非常好。
高二学生的选择则显示了理性回归。进入中期,该明白学习并非轻松而就的,而且高二的知识变得更抽象难懂,除了自身努力,更需要老师抓住关键,讲得清晰。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深掘所授课程的来龙去脉,要想得到学生的困惑,即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以期课堂上把重点和疑难点讲深讲透。学生只有听得懂才真正对课堂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听课不得要领,作业无法完成,日久就会厌学,更谈不上对课堂感兴趣了。对于抽象知识,教师不妨通过具体的模型来对照讲授。如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减弱”可理解为改变条件下平衡将往能够抵抗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从而达到新平衡。
高三学生对课堂兴趣就因为课堂有收获,这是所有调查中最高的数据。强烈提醒高三老师备课时一定要充分思考,这节课我要给学生收获什么?高三都是复习课,如何从旧知中归纳、提炼,让学生学有所得,考验的正是教师的大智慧。如果在高三课堂里,教师还在为“提高课堂气氛”而夸夸其谈,东拉西扯,开始时学生可能会反应热烈,但日久必将反感,终将对课堂失去兴趣。
无论哪个年级,B项“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所占比例都不低,看得出来,教师自身幽默风趣的素质始终是课堂的润滑剂,能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课堂的良药。
而C项“教学方式多样,学生思考和表达看法机会多”,教师绞尽脑汁想要推行的教学方式,倒是所有年级学生都不太领情。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对教学方式多样做得不够,在课业负担和高考压力之下,满堂灌还盛行,学生能够思考和表达看法的机会确实不多。这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应怎样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在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思考,让他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要实现这一点,还应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做到学习上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教学无止境,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思考如何在每一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在课堂教学中,不同阶段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不拘一格。如何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学习,持久对课堂产生兴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 现代教育思想.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知新主编. 化学教学论(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海江. 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
[4]周彬. 如何让学生“流浪的心”回归课堂. 人民教育,2006(1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