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创新能力革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与运用

创新能力革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与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34622 浏览:1588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中国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美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作意识的良好途径和渠道。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运用
美术教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情感、思想、兴趣爱好乃至精神世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动手创作能力,在以培养“现代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当代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学理论、知识、技术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能力。早在多年以前,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变革、超越、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把创新能力分为有才能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实现的创新思维能力两种,前者是指天才、诺贝尔奖获得者、艺术大师等重要人物;后者是指人人都具有的思想和行为,但其不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行为不一定获得社会的承认,而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代社会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作为一名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能否推陈出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检验美术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完善教学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以往的课程安排包括详尽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两部分,这些对教师讲课内容有指导作用,但一线教师也因此受约束,不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工作。也因此,学生都被统一僵化的教学环境和形式麻痹和束缚。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倡导“因材施教”,教学设计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选择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感官,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合适的情景,积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创作体验。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教学内容要新颖、要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激发学生对审美的认识并由此产生创作的冲动。在教学中要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通过触觉、视觉去感受事物的材质、造型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展自己。为学生创造适合自身的机会,把要求和期望真正落实,培养创新意识,为以后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主要是机械性教育,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千篇一律的教学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发展潜力。

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表现为不受以往固定观念所束缚,能够打破陈规陋习,推陈出新。创新思维不是没根据的胡乱变化,它反映了迅速发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继承传统的优势敢于变化,勇于培养发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这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作强大后盾,《艺术教育学》指出:“艺术意味着创造,没有想象,则难以发现,更谈不到创造。”
想象力是人特有的高级思维过程,它是人脑在已有事物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的排列组合,形成新事物的虚拟过程。中国的古代神话、外国的希腊神话大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创造力的翅膀,对中国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美术教学来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重中之重。因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技能,学生通过知识面的扩展,运用想象的武器大胆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去创造、去创新。因为艺术的精髓就是“创新”。具体方式如绘画,其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写生,表现对象是瓶瓶罐罐、水果蔬菜,着重表现色块冷暖排列或明暗光影关系,因此训练结果雷同,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其他方式如变形、取舍、排列、对比等形式的训练达到锻炼想象力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创造中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不断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优秀作品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美术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不能固守以往的思维定势,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先教后学”,这样使得学生受老师的固定思考模式的影响,失去了发挥创造的机会。也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先练后教,先学后导”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先出题,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评价的方式,亲身体验实践的过程,找出自己问题的所在。最后由美术教师作出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学生的作品既富有个性,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更能认识到自己智慧潜能的所在。培养他们求异思维能力,达到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
其次,美术与生活紧密相关,美术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离不开生活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而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官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学生为了“面子”不敢在公众面前作画,教师就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哪怕作品创作不成功,作品画得很“幼稚”,也要多指出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建立自信,给学生希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善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

美术教学要注重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注重趣味性和创造性的结合。这样就必须打破以往的传统临摹写生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美”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电教技术参与日常教学,在渗透教学大纲的同时以可听、可看、可动的直观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鉴赏美、认识美、感知美的同时,将知识的传授、教育的理念、技法的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当今社会信息化教学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性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研究表明,人类通过听觉的认知记忆在15%左右,通过图像的认知记忆在25%左右,而通过图文声并茂的认知记忆却能达到65%!除了记忆优势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互动性、重复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也突破了教师知识的局限性,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克服了以前传统教学中所学知识总是落后于知识更新的弊端。

六、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美术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不一定是单一的艺术家方向的培训。改进教师的教学,公正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评价的科学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公正的教学评价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发展。公正的教学评价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掌握知识,消化知识。用宽容和等待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此赢得学生的美术创新兴趣的培养。让具有不同天赋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学生不会画的地方,老师就帮学生改成老师的画。这样全班评分的标准就是能不能画出老师风格的画!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关系,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学生机械性地被灌输老师的思想意识。这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百家争鸣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今天的主要教学任务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继承知识之后能拿自己的“杯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找更好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评价,在一系列自主性学习活动中,自我分析、自我决策、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不要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模仿,模仿只能学习到以往的经验和技法,而创作出更好的新作品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模仿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越原作,所以学生自己要有创新的精神。老师在课堂上完善教学设计内容,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善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继承老师的优秀经验、绘画技法,继往开来,从而达到创作自己的优秀作品的最终目的。这样,老师不仅仅教会了学生如何作画,也使学生领悟了绘画艺术的真谛:创新!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