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学 >简论素养关于部分高校学生新闻素养培养学士

简论素养关于部分高校学生新闻素养培养学士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6475 浏览:198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于高校学生素养的培养而言,根据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90后的青年群体,因此高校教育与之前的模式应有所变化,网络对他们这一代的影响尤其突出,新闻素养培养显出了它的必要性。本文从新闻认知,新闻应用和新闻道德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新闻素养新闻认知新闻道德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模式,在高校内特别是以个性、叛逆、张扬为图腾的80后甚至90后青年群体中,差异化的投射无处不在。无论是行为模式的异化还是价值理念的再造,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当代高校学生的自我实现都得到了最为放大也最为夸张的展示。这种狂热得甚至略显畸形的展示背后,有其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角力因素的存在。本文在此只就当代高校学生新闻素养的缺失,寻找其社会环境下的媒介诉求依托,并希望通过对新闻素养培养路径的思考,规划其网络媒介应用理性范式。
以学者鲁宾提出媒介素养的三个层面的模式为标记,人们对于媒介的思考已经从原始的工具崇拜,跨越了漫漫数千年的认知与征服的屏障。当普罗米修斯之手即将触碰信息之火的时候,人们才突然发现媒介的力量远远超乎了过往的经验认知。媒介的龙卷风可以裹挟权利摧毁道德甚至法制的屏障,信息的诱惑可以激发的最大潜能。新闻成为媒介发射的刺破族群、国度、时代的最利之箭。随着对媒介的反思,公民新闻素养的呼唤成为人们维护传统秩序、奠基发展空间的自修必然。

一、新闻认知的部分迷失反映教育引领的疏漏

回到鲁宾的认知媒介素养的三个层面上来,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理想中的公民标准尚有多种争论,但对于我国当代高校学生来说,无疑在信息的认知水准上是有很大差异的。特别是在海量信息都被包裹在新闻这一历经传统价值观检验的外衣下,在无所不在的网络触角中,高校学生的选择性迷失与辨析尺度的谬误就不足为奇了。新闻素养的范畴包括了新闻的审美、新闻技能与新闻的道德等多方面。而作为求存于网络时代的新闻审美即新闻的理解与评判则成为每个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素养。
新闻的获取是建立在外部世界认知的诉求前提下的。对于当代高校学生而言,专业信息诉求、休闲信息诉求、生活信息需求占据了其新闻诉求的主体。作为学生的精神领路人,高校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理性处理其新闻选择的权重分配,更有必要为其设计新闻获取模式。专业新闻网站的推荐、健康的新闻阅读习惯、新闻价值与价值观的匹配,都可以成为引领学生正确对待新闻的突破点。可喜的是,有选择的新闻资源共享,有意识的新闻信息整理,有规划的新闻热点辨析等新闻选择的尝试都已经在各地高校与高校的各个层面在逐渐展开。当全面的新闻素养培养模式推广开来之时,相信更加科学系统符合高校学生的新闻选择模式也必将应运而生。
相较于新闻选择的探索,新闻的辨析或是新闻审美可能是更加考验教师的能力。面对纷杂的社会信息、高速的专业发展与话语权的离散分配,高校教师自身本就面对着新闻辨析的困扰。科学的将新闻辨析的过程与结论推广至背景、习惯、诉求大不相同的学生,除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端正的价值尺度可能还需要演讲口才与相应的新闻基础。这个层面的素养标准理想化的要广至全国的高校教师群体,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将思辨过程的公开化、辨析标准透明化、新闻视野拓展化、审美跨度广博化,无疑将大大激发高校学生正确审视新闻价值的热情与动力。

二、新闻应用的部分错位有赖教育手段的修正

无论是在何种语境下的新闻素养表述,媒介的使用即新闻手段的技术应用都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媒介素养的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从媒介的工具属性来看,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掌控着新闻的命运。当少数占据信息制高点的舆论领袖,能够同样捍卫新闻传播的技术的领地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时,新闻的效能也被驯服于传统的价值尺度内。但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明灯照亮了所有人新闻认知的天空。借助传媒的触角,无所不及的信息索取却在偷偷满足窥伺的;传者——受者的身份互换,却搭载着自我价值宣扬的扩张;操起新闻舆论的双刃剑,却完全将媒介暴力的锋刃朝向了媒介弱势群体。改变新闻传播模式的正确方向,是该在需求导向下继续研发高端技术,还是将技术的授权建构于更加繁复的指标之上,甚至是收回技术的权杖将其圈禁呢?
理性的路径还是回归到人的本身上吧。当常态化的新闻采访标签于代表未来的青年学子身上,一个公民社会的基调则在默默酝酿;当新闻制作的手段定格于影音编辑的范畴,则新闻的无冕光环必将渐渐褪去;当新闻写作、新闻评论的技艺能够驻足于操守持正的舆论领袖群体,则一个理性的新闻传播风潮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兴起。师者授业的尺度也就在此吧。
新闻采访的快感可以被引导为公民关注社会的习惯;新闻采访的姿态可以锻炼为支撑和谐沟通的桥梁;新闻采访的切入可以成为职业素养培养的参照;新闻采访的逻辑可以借鉴为行为约束的出发点。由此观之,新闻技术效用无穷。
新闻制作的手段可谓代表媒介发展的最高象征。转化姿态后的技术手段怎么写作于公共领域。当技术崇拜的浪潮退去后,更纯粹个体诉求应用将占据技术应用的主流。利用这一契机,洗去工具理论的浮躁、理性面对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寻找自我认知的定位,这应该是广大高校教师可以从容应对的。不难看出,新闻技术也有其功能彰显的属性规律,技术属性是无法掩盖或消弭新闻的其他属性的。
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属于新闻专业的高端技能。就其本身来说其实有多重的掌握障碍。但现实是当诸多的写作、评论包裹上新闻的外衣,或者说被当作新闻去对待。于是新闻技术的利弊被推到了前台,于是新闻素养的呼唤愈演愈烈。客观来说,大众对于新闻报道与个体范畴的信息表达二者的界定,还有待新闻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公民道德意识的唤醒才能真正厘清,并端正对待。在此已超出新闻属性很远,我们只能用思辨的视角去关注大众对新闻技术属性挖掘,让让未来留给新闻技术手段应用一个合理的空间。

三、新闻道德的弱化呼唤教育的弥补

回溯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媒介的社会属性与商品属性表现总是互相制约互为促进的博弈中发展的。那么在其背后维持权衡、给予修正的力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如此重要的职能必然是有社会道德映射于新闻传播领域,所凝炼出的新闻道德的承担。
媒介素养的理解模式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在这一框架内,我们尤为关注的是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所催生出的媒介传播准则是什么呢?正是新闻道德给出了最深刻的答案。
新闻道德同所有的社会道德一样,它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新闻信息传播行为的道德规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充实和更新着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更有着以“史德”自律的传承。但这一行业自律的行为规范却只能在新闻传播业界得到认同,甚至在缺乏足够系统的法律条文的保障下,新闻业界的道德迷失现象也时有发生。终于,这一恶果向更广泛的大众传播领域蔓延。在无数没有新闻专业基础的大众青年掌握传媒利器的时候,新闻道德的概念在他们的脑中愈显稀薄甚至空白的时候,不良的新闻传播以至于恶意的、失实的口诛笔伐如同千疮百孔的大堤,恶果此起彼伏、影响愈演愈烈。新闻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
高等院校的教育宗旨,既重艺之所长又重德之根本。在高校的教育的资本的优势下,新闻道德的教育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所包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说真话,坚持真理;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不以权谋私等都是高校育人的相关内容。新闻道德的内涵适用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新闻道德的标准范式适用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新闻道德的发展动力紧随时代脚步也恰恰适合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求知热情。
高校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所有新闻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责无旁贷的使命。集思广益可以汇百法为一用,筑蚁穴之功可以保青年长堤不失。期盼中国高校学生新闻素养培养早日找到一条自身的光明之路。□
(作者: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