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简论高效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简论高效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4808 浏览:132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新的教学理念。很显然,它跟传统的教学理念“师道尊严”“唯教师独尊”“学生不能挑战教师的权威”,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相比,前者很显然更合乎教育教学规律。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参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过程的这一学习活动,并在此活动中积极地变自己单一的授业者的角色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让教师这个课堂的控制者角色摇身一变而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当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形象地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生动地说明了,人的能力是通过“做”而形成的,单靠“听”是不能办到的;真正的知识来自于亲自动手操作,来自于积极的思考,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而遍观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学习上丝毫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意志上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尤其是那些特别调皮、爱动、好玩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师,而不是自己内在的需要。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用高压的方法强迫他们学习,“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是不是会得到好结果的。我们只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跟学生坐在一起,通过促膝谈心的方式,对他们富有耐心地、百折不挠地、乐此不疲地坚持经常性的目的教育,并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述我国古今数学方面的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中高科技成就的事例,帮助他们确立目标、树立自信、坚定意志,让他们的目标最终成为学习的动力,让他们的自信成为实现目标的决心,让他们的意志成为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并告诉他们,只要上课能认真听讲,大胆操作,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得到真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不时地看到,由于学生对有些老师不欣赏,导致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的事例,所以,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抛弃自己的师道尊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而用一颗滚烫的心,去关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能被我们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恳切的谈话所感化和激励。正是这样的做法,才能让学生打开心扉接受和认可教师,才能让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缩到最短,才能让学生“爱屋及乌”,喜欢教师并喜欢上你所任教的学科。“气可鼓,不可泄”,对学生我们要常常投之于欣赏的目光,要常常鼓励他们、夸赞他们。要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状元是赞出来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要想使数学教学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目标,即探究活动的目标要明确。在具体的探究活动课前,教师一定要有精心的预设,比如,空间的构成、时间的调控、环节的控制、对象的参与,教师必须对其有一个宏观的协调。同时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多向考虑,从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唯有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我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教学探究活动的预设:我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让每个课堂学习小组在上课前人人都动手做1∶2的相似三角形两个。在上课的导入环节,我给学生设了这样一个疑问:空调安装公司的刘师傅要按照图纸与实物对应高的比是1∶2的要求做一个三角形的空调室外机安装托件,但是,刘师傅在做好零部件后,只是将它们的对应边量了一下是1∶2,于是,刘师傅就拍拍胸脯肯定地下了结论:“这个零部件完全符合实物要求!”这时我的问题就出来了:刘师傅下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在探究和归纳的环节,我又给学生设置了几个疑问:1.图纸和实物中的零部件有什么关系?2.检测如刘师傅的结论是正确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3.你能否证明一个比例式?疑问设置完毕,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测量印证,以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我认为,这节探究活动课的设计,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因为这样的探究活动至少解决了以下的问题,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相似三角形就具备的条件:①两个角相等;②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③三边对应成比例;④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三边平行。3.相似三角形的特性:①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②对应边上的高之比等于相似比;③对应边上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④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⑤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⑥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以高涨的情趣,手脑并用,思维积极,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新课改就提倡这样的探究设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