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简析放在应将语文教学工具性放在核心地位

简析放在应将语文教学工具性放在核心地位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6723 浏览:217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有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但在这些成效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潮流而忽视根本,要相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永远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做好几个“加强”。

一、加强基础字词的掌握

针对近几年来常见的语文教改中的“加法思维”,张庆先生提出了颇有卓见的“减法思维”。“加法思维”在于不断给语文教学累加上许多新的负载,诸如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等,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减法思维”则强调: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最普遍的评价是:语文基础不好。什么是语文基础不好?翻开初中生的作文本,看看那些张牙舞爪、蚯行蚁爬的字迹,瞧瞧里面那些颠三倒四、让人瞠目结舌的错别字,读读那些令人啼笑皆非、摇掉脑袋的病句,窥一斑而知全豹,现在学生对基础字词的掌握距离课标要求甚远,也就是说没有过关。语文课堂上,拿起书本,面对早已学过的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人少,许多学生站起来结结巴巴,将课文读得支离破碎。面对老师的提问,不讲究对错,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心中意思的少,站起来急得抓耳挠腮或低头不语的多。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础能力,早已经被众多名目新颖的教改潮流所淹没。不可讳言,造成目前这种境况的,正是这些年来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病。面对教改的风云变幻,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盲目跟风。语文教师的精力有限,当我们分散精力兢兢业业地钻研每一个新概念、新精神之前,请先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字词基础。头绪越杂,任务越重,语文的学习目标就越不明确。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基础教育时运用“减法思维”,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放在核心地位,其余的各项功能都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现。

二、加强经典诗文的背诵

大多数人都认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甚至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将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当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武器。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在此,我想补充的是:如果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进行合理的背诵,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有目的性,更集中专心,而不会流于形式成为和尚念经,想用之时记不清。可以说,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表达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一般都低一些。不管是传统语文教学还是现代语文教学,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读”,尤其提倡是“大声地读”。“读”是培养语感和领悟能力至关重要的途径,而“大声地读”,至少有三个好处:其一,心眼口耳都会用到,“舌窍动心自然明”,这里说的“动心”,实际是可以有效地开发右脑,提高理解力与记忆力。大声读书虽然没有默读速度快,但是对大脑皮层的刺激量要比默读大得多。其二,比默读更能体会文章的规矩,就像从古至今的读书人,读妙诗美文要朗朗上口一样,为的是品味,为的是领悟,为的是记忆,为的是创新。其三,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非常推崇这句话:“要提高作文水平,第一招,就是要敢于放开声音响亮地读。”当然,我不赞同“死记硬背”,但是更不赞同“不记不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除了没有掌握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外,其主要原因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足够的好词汇。应适当地、有选择地进行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乃至语文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散文中优美的语句可以背,现代诗歌中新奇的修辞可以背,名人名言、好词好句更是可以铭记于心,要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背经典、背热点、背焦点。只有将众家优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才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文如泉涌。

三、加强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还能激活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我们要注意五个提问技巧:设计合适的问题;把握合理的时机;讲究科学的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给以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我们的角色是多样的,既是思维的启发引导者,又是共同学习的伙伴,还是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者,所以,我们所采取的提问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作为语言分析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作为学习道路上的同行者,有时也应该将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有时需要提一些傻瓜问题,将显而易见的答案摊在眼前,说上句,让他们接下句,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每一种提问方式目的不同,也就不应该用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如果提问能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如果课堂提问才会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指在上新课之前,学生预先了解、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怎样把这一理念与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呢?如果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教学方法都不会是唯一的,但是“因人施教”、“以人教人”的教育核心,我们永远应该坚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