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音乐教学 >试议思想政治用“导学案”“生成”思想政治课堂学术

试议思想政治用“导学案”“生成”思想政治课堂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7950 浏览:248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极其重要,思想政治课堂的“生成”必须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那么“导学案”重要作用就显而易见,本文试图从“导学案”的特点、作用以及在“生成”思想政治课堂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导学案”的重要性。
关键词:导学案;生成;思想政治
1003-2851(2012)-12-0183-01
所谓“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传业、授道、解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一种教学模式。而“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设置的一种学习方案。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留白的“导学案”的引导下有所尝试,有所创新,从而建构起自己独有的一套知识体系。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导学案在“生成”课堂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课堂不再朝单一化方向发展,而是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本,对现实的理解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更加实际的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
2.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和学生一起取长补短的时间,那样,每个教师都在不断的调整思路,不断的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师生共同发展的模式会让课堂变的生机勃勃。
3.课堂不再是知识的聚集,而是思想的碰撞,哪怕是小小的一点思维火花那也是课堂“生成”的精华,而这种精华是纯粹知识的课堂无法迸发的。
4.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一堂课让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体现自身的价值,去解释现有的知识,去创新现有的知识,让知识网状化,形成很好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网络。
5.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变成了师生共同的思考,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让课堂变得沉思,变得有内涵,学生在知识和思维的两重启发下不断前进。
运用“导学案”“生成”思想政治课堂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高中学生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对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把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好奇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好奇心去追求目的,并且需要把每一个总的目标分解、分层为各个阶段性目标,然后分步实施,用一阶段一阶段的目标的实施最终达到总的目标,在整个目标实施、实现的阶段始终贯穿创新的意识。
2.用求异的思维寻求事物的变革。高中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处于各种思想观念冲突、摩擦的集中爆发期。各方信息集中性的进入学生的头脑,产生裂变,那么,突破事物本身思维模式的思维就会产生。创新教育需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去求变、求异,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3.从求异的角度追求解决事物方法的新颖性。革除过时的内容,确立新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革除的是过时的不合理的因素,保留的是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同时,在积极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推动事物在新的量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质变,用崭新的眼光和崭新的手段、方法去拓展。
4.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传统的方法,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的思维具有超前性、前瞻性的特征。超前是指超越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桎梏,突破框架。它不仅指方法上的超前,更强调时空的超前。一个零星的思维火花点燃对传统的扬弃。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敏捷期,跳跃式的思维对于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5.创新教育必须引导教育的价值取向,处处体现教育的价值,体现创新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是能够对思维,对知识产生冲击的东西,在旧有的知识观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观,形成新的知识逻辑结构和新的思维逻辑结构。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打破条条框框,用属于社会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从而把属于社会的零星的内容体系化,达到价值反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薛燕.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J].教学与管理,2009(12)
俞小娟.思想政治课有效练习的省力杠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4)
[3]谢春桂.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